2008年2月,Stroke雜誌依慣例公布了卒中研究領域上年度最重要的研究進展,涵蓋遺傳學、危重症處理和急救醫學、急性期治療、血管性認知功能損害、預防和醫療服務、保健政策、介入神經放射學、康複治療、影像學、人群研究、神經元細胞死亡等領域。本報將分次摘要刊登。
1 急性期治療
藥物治療
自由基清除劑能否改善患者預後尚存爭議
動物實驗顯示,自由基清除劑NXY-059能減少梗死麵積,促進功能恢複。在人群中進行的第一項Ⅲ期臨床試驗SAINT I也報告了陽性結果,提示NXY-059可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致殘率。但隨後的SAINTⅡ未得到相同結論。
去氨普酶應用前景不明
SITS-MOST研究證實靜脈溶栓安全有效。DIASⅡ研究試圖再次證實纖維蛋白特異性纖溶酶原激活物去氨普酶的有效性,但與之前結果相反,去氨普酶未顯示出有效性,且接受大劑量治療的患者死亡率升高。去氨普酶的應用前景仍不明朗。
動脈溶栓有效可行
動脈溶栓理論上優於靜脈溶栓,可增加藥物局部作用並減少全身反應。PROACT-Ⅱ試驗首次證實動脈溶栓有效,MELT試驗證實動脈溶栓是一種可行的治療選擇。
出血3小時內使用rFⅦ可能有效
顱內原發出血的致死和致殘率高於缺血性卒中,且治療措施有限。前期FAST試驗顯示,在出血3小時內應用重組因子Ⅶ(rFⅦ)有效。增加劑量雖然可明顯減小血腫體積,但患者90天死亡率和殘疾率無顯著差異。FAST Ⅲ期試驗結果備受期待。INTERACT研究初期結果表明應將顱內出血患者的血壓控製在 140/90 mm Hg以下。
初步證據未顯示急性期血糖控製有益
GIST是最早的關於卒中急性期血糖幹預的多中心研究,表明無論在90天死亡率或功能改善方麵都無明顯獲益。
非藥物治療
氧療作為一種潛在療法有明顯優勢,氧易通過血腦屏障到達靶細胞,可能通過多途徑起作用,且腦組織可耐受高濃度氧。
最近研究表明,吸入高流量常壓氧(NBO)對卒中有快速治療作用,可延緩卒中後缺血細胞的死亡,應在症狀出現後盡早使用。NBO不僅可治療短暫性局灶性卒中,對長期皮層缺血也有保護作用。動物實驗提示高壓氧(HBO)比NBO更有效,能降低血腦屏障損傷,可與自由基清除劑聯合使用。據此可總結出一種聯合療法,即先用NBO,然後聯合使用HBO和注入超氧溶劑或溶栓治療。
其他氣體治療也可能有效。氫氣能選擇性還原毒性羥基,且有抗氧化、抗凋亡作用,在缺血/再灌注損傷中有神經保護作用。氧氦合劑(30%氧、70%氦)對減少梗死麵積比NBO更有效,可能與氦能提高線粒體內氧再攝取及存儲細胞能量有關。氙有神經遞質調節作用,在腦缺血中可能有神經保護作用。
神經治療激光係統利用紅外線激光技術無創性地將能量傳入大腦。紅外線治療刺激缺血半暗帶內線粒體ATP合成,從而挽救組織,抑製凋亡,促進神經功能恢複。關於經顱多普勒超聲能量可否用於提高動脈再通概率的研究已啟動。(畢鴻雁)
2 血管性認知功能損害
2007年發表的研究結果表明:① 卒中後記憶障礙呈非線性病程,目前對卒中後認知功能損害及遠期轉歸了解甚少;② 無明確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史而出現卒中樣症狀的病史與認知損害相關,後者發生率隨可調整心血管危險因素的增加而升高;③ 對非癡呆/輕度認知功能損害患者,既往卒中史可增加癡呆發生風險。
神經病理學
Schneider等對148例存在記憶障礙老年患者的屍檢結果表明,與皮層梗死相比,皮層下梗死患者癡呆發生概率升高4倍,認知功能降低超過1/3,情景記憶、語義和工作記憶降低更明顯。伴阿爾茨海默病(AD)樣病理改變時工作記憶損害更嚴重。
神經血管單元(NVU)通過血管功能障礙在AD和血管性認知功能損害(VCI)的關聯中起重要作用。例如,NVU相關腦血流調節和血腦屏障運輸可損害Aβ澱粉樣蛋白(AB)的清除,導致腦內可溶性和纖維樣AB增加。受NVU調節的腦灌注降低還可加重缺血性損害。
心血管危險因素
生活方式可能與認知功能損害相關,增加VCI或AD發生風險。Scarmeas等研究表明,地中海飲食降低AD發病風險及AD患者死亡率。
腦內炎症反應導致的神經元受損可能是認知功能損害、卒中、AD和帕金森病的共同通路。白介素1和TNFα 可能作為預測AD發生的標誌。早期(中年)應用非類固醇類抗炎藥可防止老年人認知能力減退,尤其是對於攜帶一個或多個APOE e4拷貝的患者。
腦澱粉樣血管病和微出血
Greenberg等報告了多例腦澱粉樣血管病(CAA)相關炎症的病例,患者有認知或行為減退、癲癇和頭痛等症狀。
Seo等認為,由MRI發現的腦內微出血灶的數量可作為認知功能損害和癡呆嚴重程度的獨立預測因素。
偏頭痛危害認知功能?
有先兆的偏頭痛與女性缺血性卒中、嚴重心血管疾病和心肌梗死發生風險升高相關,可能損害認知功能。但最近研究表明,偏頭痛患者認知功能減退較無偏頭痛者輕。作者推測某些治療偏頭痛的藥物可能至少部分地起保護作用。
女性認知功能
Rocca等研究表明,絕經期前行單側或雙側卵巢切除術者認知功能損害的風險增加,年輕者風險尤大,推測可能在神經保護方麵存在年齡窗。
治療
研究表明加蘭他敏和降血壓治療可能改善認知功能。
CADASIL病(伴皮質下梗死和白質腦病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腦動脈病)作為皮層下VCI的模型,其膽堿能神經元的損害為皮層下VCI擬膽堿藥物治療提供了依據。
神經影像學
擴散張量白質束成像和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有助於闡明認知功能損害的受損部位。(李偉榮)
3 遺傳學
本領域2007年最鼓舞人心的進展是全基因組關聯分析 (GWA)研究獲得了幾種複雜疾病一致的、可重複的基因標記。
GWA初步成果:冠心病與9p21顯著相關
2007年的兩個變化使GWA研究獲突破。一是大樣本量,二是新型高通量微點陣技術能快速、節約地完成10萬至100萬個單核苷酸多態性(SNP)的基因掃描。
2007年GWA研究中與卒中關係最大的是在幾個白人樣本中發現冠心病(CAD)與9p21帶區顯著相關。相關性最強且可重複的SNP標記位於CKDN2A和CKDN2B之間。但要理解其生物學功能,也許需研究微小RNA或發現某些新的調節機製。並且該區域不能完全解釋CAD的家族聚集現象,提示可能存在其他相關基因。
由於缺血性卒中與CAD的病因和發病機製有相似之處,9p21帶區也成為卒中的候選基因。一些小樣本研究已報告某些卒中表型與9p21相關。但首個GWA研究未顯示某單一位點(包括9p21)明顯影響缺血性卒中發病風險。
GWA結果的局限:預測強度低與假陽性
複雜疾病GWA研究的局限之一是危險位點的臨床和生物學重要性的比值比較低。這些位點僅提示疾病易感性而非病因,其預測程度遠低於傳統危險因素如吸煙、糖尿病、血脂異常甚至家族史。
另一個問題是多重比較和病例選擇偏倚引起的假陽性。目前研究隻是應用基因組兩千萬個SNP中的一部分進行的,還有很多基因尚未被分析。
應用SNP進行GWA研究也許隻是一個中繼站,未來5~10年中應用新的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可能會在病例對照研究中獲得完整資料。(王淑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