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TLG基因突變可能是FPH罪魁

作者:胡德榮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9-05-07

  本報訊(記者 胡德榮)上海瑞金醫院、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孔祥銀研究員等對1個家係研究發現,KITLG基因突變可能引起家族性進行性色素過度沉著症(FPH)。其研究論文於2009年4月15日在線發表在《美國人類遺傳學》( Am J Hum Genet)雜誌上。

  FPH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患者在出生早期皮膚會出現色素沉著斑,且色素斑的數量和麵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孔祥銀等對我國山東省1個FPH家係進行了研究,收集了該家係6代人的FPH資料,並對此家係人群進行全基因組掃描和遺傳連鎖分析。通過兩點連鎖分析,研究者將FPH相關區域定位於染色體12q21.31-q23.1,在D12S81處最大兩點LOD值為4.35(LOD值是對遺傳連鎖的一種計算,定義為連鎖基因的可能性數據與非連鎖基因的可能性數據之比率的Log10。通常認定基因連鎖時LOD 值應為3.0以上。――編者注)。單倍型分析將致病位點鎖定於D12S1667和 D12S2081之間的長為9.09cM的區域。

  科研人員對候選基因進行了測序,發現KITLG基因第2個外顯子存在1個雜合突變(c.107A→G),直接導致36位氨基酸由絲氨酸突變成天冬酰胺(p.N →S)。在該家係中,隻有FPH病人攜帶突變型“G”等位基因,而正常人沒有。

  科研人員還用可溶形式的野生型蛋白質sKITLG和突變蛋白質sKITLGN36S分別刺激人惡性黑色素瘤細胞A375,發現跟野生型sKITLG相比,經突變的sKITLGN36S刺激後的A375細胞合成黑色素的量增加了109%,同時細胞中酪氨酸酶的活性也顯著提高。

  研究者認為,上述研究數據提供了KITLGN36S突變引起FPH的遺傳資料,並提示該獲得性功能突變使黑色素合成增加。該研究結果也為進一步闡釋FPH的發病機製開辟了新空間。

關鍵字:家族性進行性色素過度沉著症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