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眼科周天安、沈曄、汪陽等共同發表文章,旨在總結有晶狀體眼後房型人工晶狀體植入矯正高度近視的術後並發症,評價其中遠期穩定性及安全性。研究表明,有晶狀體眼後房型人工晶狀體植入術矯正高度近視具有良好的中遠期穩定性及安全性。該文發表在《中華眼科雜誌》2012 年第35卷第4期上。
該文采用回顧性係列病例研究,分析1996年6月至2008年12月行有晶狀體眼後房型人工晶狀體植入術的498例(993隻眼)患者的臨床資料,應用方差分析、多因素回歸等方法統計分析手術有效性、各種並發症、不良事件發生率及其可能相關因素。
結果顯示,所有病例均成功植入ICL,術前檢查等效球麵屈光度數(16.23 ±4.12)D,末次隨訪等效球麵屈光度數為(-0.92±1.22)D,術前眼壓(13.58 ±2.93)mm Hg(1 mm Hg=0.133 kPa),末次隨訪眼壓(13.90 ±3.01)mm Hg,隨訪期間屈光度數、眼壓差別無統計學意義(t=0.44 ~ 1.30,P>0.05)。術前角膜內皮細胞計數(2858.21±395.13)個/mm2,末次隨訪角膜內皮細胞計數(2567.19±423.45)個/mm2.2隻眼(0.2%)術後2h發生瞳孔阻滯性青光眼;1隻眼(0.1%)術後1個月時發生瞳孔阻滯;術後6個月~1年內發生晶狀體前囊膜下混濁2例,3隻眼(0.3%);另有2隻眼術後4年發現瞳孔區外前囊膜下混濁。將患者年齡、晶狀體間隙、屈光度數納入統計學分析,發現白內障發生與上述因素無明顯相關(F =2.42,1.98,0.81,P>0.05)。ICL表麵色素沉著散在,未發現膜狀沉著物。手術1年後散發黃斑出血5隻眼(0.5%),3隻眼無明顯脈絡膜新生血管;2隻眼脈絡膜新生血管行光動力療法治療,視力下降≥2行。術後1.5年發現視網膜馬蹄形裂孔2隻眼(0.2%);術後發現急性虹膜炎1隻眼(0.1%),慢性虹膜炎伴輕度瞳孔移位、眼壓升高1隻眼(0.1%);單純性虹膜萎縮,瞳孔移位2隻眼(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