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IASP年會精華,提出“巧鎮痛”

作者: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 徐建國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10-18

  作為兩年一次疼痛領域的盛會,第14屆國際疼痛研究學會(IASP)年會於8月27-31日在意大利米蘭召開。世界各地來自神經生理和病理生理學、藥理學、影像學及相關臨床各科室的7000餘名疼痛領域醫務人員和研究者參會,71個跨國或非跨國製藥和醫療器械公司和廠商參加了展覽。本次會議圍繞疼痛機製相關研究和疼痛診治研究展開了一次全麵交流。

疼痛的複雜性從機理看,疼痛可分為傷害性疼痛、神經病理性疼痛和混合性頭痛;從發生時間和傳導特點看,疼痛可分為急性和慢性疼痛;從病因看,疼痛可分為癌性和非癌性疼痛;從發生部位看,疼痛又可分為頭麵痛、頸肩痛、腰背痛、內髒痛和骨骼肌肉軟組織痛;複雜性區域疼痛綜合征(CRPS)和纖維肌痛不符合神經病理性疼痛定義,但具有神經病理性疼痛特征;當然,疼痛還可分為女性痛、老年痛、兒童痛等。從分類上已可見疼痛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神經病理性疼痛神經病理性疼痛無疑是本次會議的重點之一,研究的焦點在於其表現形式,相關的各種神經生理學改變,基因(包括微陣列技術)、可能的生化標誌物、影像學改變及基於影像學或分子生物學、蛋白質組學的功能結構連接分析;以及將最新研究成果,如對阿片δ和κ受體三維結構的揭示,應用於實驗和臨床研究。

  目前神經病理性疼痛治療領域令人困惑的是,未必所有的患者對某種治療均有效,也無法預測特定患者對何種治療最有效,或會出現何種治療後反應。慢性疼痛腦影像學研究不如急性痛時影像學改變能揭示神經傳導障礙與功能改變的關係,但至少說明了對慢性疼痛患者個體化治療的必要性。

急性痛急性痛似乎是臨床上較易克服的問題。統計數據表明,仍有近半數患者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療,這主要是醫療行政部門和各臨床科室的合作和組織管理不健全。在創傷痛和急性痛中,眾所關注的問題仍是:①急性痛轉變成慢性痛的發病機製和預防,涉及到為什麼一部分患者會發生外周和中樞的持續敏化及脊髓可塑性形成;②鎮痛方法對中樞和外周免疫炎性反應的影響,尤其是對免疫低下的患者,是否某些鎮痛藥或方法是利弊均存的雙刃劍;③為達到增強止痛作用並減低副作用的目的,強調要多種藥物或多種方法聯合的多模式鎮痛。在四肢、腰背部手術,為配合早期功能鍛煉,要強調盡量使用外周或硬膜外神經阻滯,傷口局部浸潤並酌情輔助全身止痛的方法,達到“運動和清醒鎮痛”。

癌痛及慢性痛在癌痛、甚至腰背痛等慢性痛止痛中,我們習慣於用疼痛強度作為治療成功與否的標準,然而對患者治療耐受程度、生活質量、社會活動能力及睡眠的重視程度不夠。本屆大會的主旨報告即是針對癌痛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腫瘤細胞以及其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化學物質或組織細胞生化改變,本身可能致痛。因此,研究者提出針對一些致痛的化學物質如神經生長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破骨細胞、神經激肽(NK-1)的單克隆抗體或受體拮抗物是否可用於某些腫瘤患者。同樣在骨關節痛中應用破骨細胞抑製劑,應用增強環氧合酶2(COX-2)抗炎作用的碳酸酐酶抑製劑等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相對於急性疼痛,在慢性疼痛治療中,介入方法應用日趨廣泛。周圍神經電刺激、脊髓電刺激、腦深部電刺激、運動皮層電刺激治療頑固痛以及鞘內鎮痛泵應用於癌痛日漸廣泛。從理論上講,恢複椎體高度和寬度(容積)是治療痛性(椎間)盤源性疾病的合理方法。但同樣,經皮椎間盤減壓及成形術,各種椎間盤切除術、藥物溶解術也有不同的成功率。對各種微創脊柱外科技術仍需要有更好的多中心、嚴格對照研究。

  沒有重要突破,但有豐富的積累。一係列有效的方法和藥物如各種神經調控技術及超聲技術,丁丙諾啡貼劑,羥考酮和氫嗎啡酮口服或注射劑,他噴他多(tapentadol),利多卡因或辣椒素貼劑,局部作用的非類固醇類抗炎藥(NSAID)貼劑等,給患者帶來了新的治療選擇,甚至是希望,同時也開拓了我們的視野。

“巧鎮痛”縱觀本屆IASP年會關於癌痛、急性痛及慢性痛等的最新進展可見,盲目的經驗治療、一味使用止痛藥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因此提出了“巧鎮痛”的概念。“巧鎮痛”意味著在實驗醫學、轉化醫學和循證醫學的基礎上,更注重精準靶點的選擇和多靶點的配合。隨著研究的深入,靶點應變成更準確的靶心,多靶點的配合也如巡航導彈打擊一樣立體、精確。“巧鎮痛”也意味著要研究具體患者,具體病情,不同症狀,不同發病過程甚至不同機製,從而使在達到鎮痛的同時提高生活及睡眠質量,提高社會生活能力和患者滿意度。“巧鎮痛”不是降低了鎮痛標準,我們的目標仍是達到最大鎮痛和最小副作用,隻是要更強調平衡鎮痛和避免在消除疼痛時出現不能耐受、不應出現的副作用。

關鍵字:疼痛,IASP,止痛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