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的一項研究表明,外科醫師專科化與患者死亡率改善具有獨立於病例量的相關性,但專科化定義的寬泛或狹隘對該相關性具有影響。相關論文發表於《外科學年鑒》[Ann Surg 2009,249(5):708]雜誌。
研究者對在2002至2005年間國家外科手術質量改進計劃中美國某醫院外科部的患者數據進行分析。通過“賬單碼(billing codes)”計算外科醫師的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HI),對程序專科化進行定量分析(參見鏈接)。研究共納入6341例患者的病曆資料及53名外科醫師的手術記錄,對相關指數與術後30天死亡率之間的相關性進行檢驗。
結果顯示,當應用中等水平程序化聚合(每增加0.1單位HHIMED,死亡率比值比為0.580,P=0.025),或應用低水平程序化聚合(每增加0.1單位HHILOW,死亡率比值比為0.510,P=0.015)計算相關指數時,對病例量進行校正後的外科醫師專科化與死亡率呈負相關。當應用高水平程序化聚合時未觀察到其相關性。(高曉方)
鏈 接
關於HHI
研究者先依次依據手術所屬器官或係統、具體手術區域或位點、病變性質或術式對手術分為三級,確定編碼,即賬單碼。例如腹腔鏡下結腸切除術的手術部位為“結直腸”,則一級編碼為10,手術位點在“結腸”,則二級編碼為2,術式為“腹腔鏡下”,則三級編碼為2,故綜合編碼為10.2.2。
假設1位外科醫生進行了5例腹腔鏡下結腸切除術(編碼為10.2.2),7例開放性結腸切除術(編碼為10.2.1),2例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編碼為10.6.2),6例直腸切除術(編碼為11.1.2),共20例。計算其高(HHIHIGH)、中(HHIMED)、低(HHILOW)三個水平的聚合指數:HHIHIGH(14例一級編碼為10的病例,6例一級編碼為11的病例)=(14/20)2+(6/20)2=0.58;HHIMED=(12/20)2+(2/20)2+(6/20)2=0.46;HHILOW=(5/20)2+(7/20)2+(2/20)2+(6/20)2=0.285。
述評
美國馬薩諸塞總醫院外科赫特(Hutter)博士:該研究對外科專科化的影響進行了獨到且重要的分析,以實際操作的專科手術例數為基礎,應用HHI建立起專科化的連續定義範疇。
雖然專科化具有種種益處,例如改善患者預後、提高醫師地位和經濟收入等,但專科化對醫師處理突發醫療事件的能力有何影響,還有待謹慎評價。
過分強調專科化和“專家”的概念,也使得醫師不原意服務醫療條件相對較差的鄉村,以及急診室甚至普通外科。因此,為了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質量,有必要改變一些激勵機製,鼓勵外科醫生到鄉村醫院或急診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