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學,理想與現實尚存距離

作者:田曉青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5-06-11

叢玉隆 教授

        在2015年4月26日召開的“產學研用促進‘大檢驗’發展論壇”上,精準醫學、分子診斷成為與會者關注的熱點。記者就精準醫學理念對未來檢驗醫學發展等話題采訪了叢玉隆教授。

        奧巴馬提出的精準醫學,之前又被稱為“個體化醫學”。其實,從大概念上看,這個提法並不新。從醫療角度講,過去我們說的所謂“對症下藥”就是要求醫生要“精準”治療。病人到醫院,根據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比如抗感染治療,要針對不同的細菌、針對細菌的耐藥情況進行治療,這也是精準治療。隻不過是精準的程度和達到精準的方法、工具進步了,到了分子診斷、基因診斷水平了。

        現在提的“精準醫學”,是伴隨著科技進步,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基因測序技術開展後,對基因突變和基因多態性等相關領域認識的加深,了解到基因突變、基因多態性對藥物治療的影響。比如,在癌症治療中,因為基因突變引起的同一種癌症的不同分子類型,給藥的效果就不同。目前,精準醫學的研究成果更多集中在癌症的治療上。同樣是非小細胞肺癌,因為基因不同,化療藥的效果不一樣。對於效果不好的,就不用化療藥,改用靶向藥治療,而患者的基因內是否具有這個靶點,也需要基因檢測。像肺癌、乳腺癌等癌症的基因診斷和靶向藥物的使用,使得癌症的精準醫學得以實現。

        在臨床上,其他疾病的治療也存在這個問題。比如抗血小板凝集藥物氯吡格雷,是目前在心髒介入治療、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後都需要長期服用的藥物。但在臨床上有些人雖按時、按劑量服用,血管卻依然再次狹窄,藥效並不明顯,為什麼?服用氯吡格雷後,先經腸道P-糖蛋白等轉運體轉運吸收,再由肝髒CYP450酶代謝轉化為有活性代謝物後,選擇性、不可逆地與血小板表麵受體P2Y12結合,抑製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活化,從而抑製血小板聚集;同時還可降低血小板選擇蛋白(CD62)的表達,抑製動、靜脈內血栓形成。從氯吡格雷的代謝過程看,患者的轉運體、藥物代謝酶和受體(靶點)的基因多態性都可能與藥物抵抗相關。於是,我們就在臨床開展了針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受體基因多態性的檢測研究,其目的是為了給臨床的精準治療提供依據,讓患者受益,同時為國家和患者減輕經濟負擔。但目前由於檢測方法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還沒有製成試劑盒,要作為臨床適宜技術推廣應用還有一段路要走。

        目前,真正可以用於精準醫學的、有確切效果的技術還不夠多,精準醫學應該是個大概念,不能隻局限於基因檢測,也不能說在實驗室研究中有效果,就一定能應用於臨床。未來,隨著檢測方法學的成熟,隨著新的靶點的不斷發現,才能知道精準醫學到底該通過檢測什麼才能達到目的。不能一說精準醫學,就隻認基因測序。基因測序有它的先進性,但它不應該是精準醫學的全部內容。就其所需費用來說,目前在中國全麵推開是很不現實的。對百姓全麵進行遺傳學檢查,中國需要做的事還很多,它可能在某些高檔的體檢中心開展,但短期內不會成為公立醫院臨床檢驗科的常規工作。對於一些疾病的檢測,即使研究出了檢測的試劑盒,也不能認為就可以在臨床推廣,還需要進行臨床驗證,要有循證醫學的證據。

        總之,雖然精準醫學這個概念對病人來說很好,但對於基因測序問題還需要有序開展,而要讓其成為臨床適宜技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專題報道:揭開精準醫學的神秘麵紗

關鍵字:精準醫學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