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高德爾(Gauderer)等首次實施了經皮內鏡胃造瘺術(PEG)。此後,PEG在歐美和日本得以不斷改進,為各種需要長期腸內營養的患者帶來了福音。
自1999年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以來,高齡危重患者逐年增多,且病情複雜、遷延不愈,臨床營養支持因此日益受到重視,PEG技術正待普及。
理論上來講,隻要胃腸道功能正常,由各種原因引起的經口進食困難、需要2~3周以上營養支持的患者,應考慮PEG。PEG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胃腸內營養支持方法,胃造瘺管可放置一年半以上,便於護理。
研究表明,與傳統鼻胃管和胃造瘺術相比,PEG可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麻醉師在PEG中的作用
在臨床實踐中,臨床醫師對麻醉師介入PEG持有不同觀點,國內外有關PEG臨床麻醉的報道也比較少。
PEG操作簡便,操作步驟包括內鏡檢查和放置胃造瘺管,一般在10 ~ 30分鍾內完成。
部分患者在床旁或胃鏡室即可在表麵麻醉下和局部麻醉下接受PEG;但患者需要忍受各種不適,例如焦慮、惡心、嘔吐、嗆咳、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疼痛和心理創傷等。
麻醉師可使患者感到舒適,並為術者提供良好的操作條件。更重要的是,在麻醉監護下還能夠保證高齡危重患者的安全。
盡管麻醉有一定的風險,但麻醉師會帶給患者、內鏡醫師和術者更多益處,而不會增加PEG相關並發症。
麻醉處理及注意事項
由於多數接受PEG患者的病情較為複雜,因此對PEG的麻醉方式、用藥和管理有一定的要求。
我院在2003年1月 至 2012年6月期間共實施了170例次PEG,患者年齡為34 ~ 99歲,多合並肺部感染、冠心病、高血壓、意識不清等,另有5例患者因呼吸困難而需要呼吸機支持治療。
筆者根據上述治療經曆得出的體會是,推薦在手術室采用的麻醉方式為表麵麻醉+局部麻醉+靜脈全麻;術中須連續監測心電圖、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和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
表麵麻醉可減少胃鏡刺激;局部麻醉可減少經皮穿刺和放置胃造瘺管造成的刺激;丙泊酚靜脈全麻可使患者意識消失。建議盡可能保留患者自主呼吸,並采用內鏡麵罩輔助吸氧,以確保同步進行內鏡檢查和給氧。
一般不主張采用氣管插管全麻,也不提倡應用肌肉鬆弛劑。
最常用的靜脈麻醉藥是丙泊酚,但對術前心功能較差或冠心病患者,建議改用依托咪酯,以降低低血壓發生率。聯合用藥還可選用咪唑安定、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等。吸入麻醉藥極少被選用,已建立人工氣道、建立靜脈通路困難或不合作的患者,可直接吸入七氟醚。
麻醉師應加強麻醉管理,避免血液動力學波動、低氧血症和誤吸,還要密切配合內鏡醫師和手術者。例如,托舉下頜可輔助內鏡醫師插入胃鏡;輕鬆束縛患者雙手可防止其進入術野;隨時清除口咽部分泌物能夠防止誤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