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醫科大學基因組中心采用比較基因組學方法,證實傷寒病致病細菌是由不同病原體在分別獲得有關遺傳性狀後,各自發展成致傷寒病的特殊病原體,而非由同一祖先進化而來。
據該中心劉樹林教授介紹,1881年,人類首次從傷寒病人身上分離到了傷寒沙門菌,並確定其為傷寒病的致病菌。後來人們又陸續分離出甲型副傷寒沙門菌和丙型副傷寒沙門菌等。這些細菌是來自於共同祖先(即分歧進化的產物)還是各自獨立形成的(趨同進化的產物),一直困繞著學術界。本世紀初,英、美兩國學者先後完成了對傷寒沙門菌和甲型副傷寒沙門菌的全基因組測序。
該課題組采用比較基因組學方法對丙型副傷寒沙門菌RKS4594株測序,將其與已測序沙門菌進行比較。研究者預測了4640個基因完整編碼序列和152個假基因。RKS4594與豬霍亂沙門菌有4346個基因相同,但是與其他引起人類傷寒病的傷寒沙門菌僅有4008個基因相同。
在比較了6株傷寒沙門菌共有的3691個基因並據此建立了種係進化樹之後,研究者發現,丙型副傷寒沙門菌與豬霍亂沙門菌共居於進化樹之一端、傷寒沙門菌卻居於進化樹相反一端的枝頭,說明丙型副傷寒沙門菌和傷寒沙門菌來源於不同的直係祖先,二者在致病特性上的相似是趨同進化的結果。
研究者認為,丙型副傷寒沙門菌在與人類共進化的過程中,可能遭遇了巨大的選擇壓力,因為丙型副傷寒沙門菌和豬霍亂沙門菌這兩種近緣細菌在一些蛋白質的序列上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其變化速率遠遠超過了分子鍾在無選擇壓力下的預期速率。這一發現有助於探討病原體與人體共進化過程中的彼此互作方式與機製,有助於尋找人類控製病原體的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