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主席叢玉隆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張正
衛生部醫政司馬旭東
將學科發展與國家改革的大政方針緊密聯係在一起,並在專業學術會議上開設專門的論壇,這在國內的專業學術會議中並不多見。2012年9月22~24日,第七屆全國檢驗與臨床學術會議暨國際檢驗與臨床高峰論壇在深圳召開。這本是一次專業學術研討會議,但大會主席叢玉隆卻在會議的第一天設立了“國家醫改與檢驗專題論壇”,邀請衛生部官員、臨床醫師、檢驗界相關人員從不同側麵就“深化醫療體製改革、公立醫院改革過程中,臨床檢驗科麵臨的危機和發展機遇”闡述了他們的思考。或許,會議組織方也沒有料到與會人員會這麼關注這個話題,會場內不僅座無虛席,而且走道上站滿了聽會者。這個會場討論話題與檢驗人有何關係?看看本報記者對會議的報道。
深化醫改,檢驗科麵臨什麼挑戰?
隨著我國醫療體製改革不斷深化,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在全國不同地區逐步展開。醫院的業務人員不外乎醫、護、藥、技四類人員。在公立醫院改革中,率先開展的優質護理將護士的工作重點回歸到病人身邊;醫師多點執業、臨床路徑的推廣對醫師的醫療行為進行規範;醫藥分開、取消藥品加成的試點,藥師開始思考——他們的出路在哪兒?
同樣的問題,在深化醫改的大背景下,在醫療付費製度改革的前提下,未來,臨床檢驗科又該如何發展?
衛生部醫政司馬旭東在其報告中說,過去,臨床檢驗是按項目收費,這是一種成本推動型付費製度下的收費方式。它可能導致過度檢查等行為。現在試點的總額預付製或單病種付費製,是一種節約成本型付費製度。支付方式的改革,促使醫院營利模式發生變化,醫生的醫療行為勢必發生變化。大檢查,過度檢查將會被更貼近臨床、更有針對性的個體化檢查項目取代,此時,檢驗科該怎麼辦,怎麼發展和生存?
中國醫師協會檢驗醫師分會會長叢玉隆教授在今年國家發改委為配合醫改發布的《全國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範》中,發現了對臨床檢驗工作及檢驗醫學學科發展的挑戰。如“製定規範後的檢驗項目不得區分試劑與方法,要充分考慮到當地醫療機構主流檢驗方法和社會承受能力等”。
叢玉隆分析,以檢測乙型肝炎表麵抗原(HBsAg)為例,目前臨床檢驗科有多種方法可以檢驗,有酶標法、金標法、發光法、分子生物學等方法。這些方法檢測的敏感性依次增加,其費用也不同。那麼是否因為有酶標法檢測,就不需要其他方法了?如果是這個思路,那麼檢驗醫學未來就談不上發展了。這些規定,有可能限製檢驗醫學未來的發展。但如何應對和解釋呢?
深化醫改,檢驗人往哪兒走?
馬旭東說,檢驗科如果貼近臨床,不再隻是在實驗室圍著試劑轉,圍著標本轉,而是用專業知識更好地為臨床服務,為患者服務,細化檢驗工作,可能是重要的方向。比如衛生部在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相關文件中,提出有條件的醫院要成立臨床微生物室,指導和幫助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這是為檢驗醫師搭建施展才華的平台。
馬旭東說,對於目前臨床常規檢驗中出現檢驗項目繁雜,一些項目針對性不強卻還必須檢驗並產生費用的現象,衛生部正在組織科研。或許檢驗科醫師會說那是設備本身設定的,那麼,有一個問題就必須要問了,是檢驗為臨床服務?還是臨床適應檢驗設備?如果能在常見病種中設計單項檢查、個性化的選擇項目,對控製某一患者的醫療費用是否會起到重要作用?在單病種付費的條件下,有的放矢地設計檢驗項目,對控製醫療成本,減少醫療浪費是非常重要的。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張正教授從5個角度對臨床檢驗項目設置的合理性和檢驗醫學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探討。
張正舉例,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血常規檢測一般是20~25項,其中的血小板寬度、網織紅細胞數等項目對血液科很重要,但對其他科室並不是都需要。因此臨床醫師希望簡化血常規。 在血常規20項檢查時,費用大概是20元人民幣,查網織紅細胞一項就要收費30元。如果患者不貧血,為什麼要查呢?這是否有必要呢?相關部門應該從儀器、到選項、到選項設計等方麵進行研究,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
深化醫改,檢驗人該怎麼走?
叢玉隆說,檢驗科要深刻理解服務價格項目規範在公立醫院改革過程中的重要意義。要緊密結合臨床,積極推廣適宜技術在臨床的應用。適宜技術的確定應該是檢驗人員與臨床醫師共同進行試驗方法學、臨床價值、試驗成本綜合評估的結果。適宜技術的方法學要能滿足疾病診治的基本要求。
叢玉隆仍以HBsAg檢測的方法為例。酶標法檢測HBsAg,在患者初篩、人群體檢時均適用。但在分析乙肝治療效果時,在檢測需要輸血的患者時,在血液篩查時則需要用發光法或更先進的方法進行檢測。因為醫療安全和醫療質量需要有技術保證。這些細節方麵需要檢驗醫師用其更專業的檢驗知識指導臨床,並用充分的證據說服相關部門認可這種不同方法、不同收費的合理性。
叢玉隆說,醫改不隻是給檢驗科帶來挑戰,而且也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機會發展目前臨床不可或缺,但漸趨薄弱和發展緩慢的技術。如檢驗科中一項重要的業務——細胞形態學檢測。血細胞形態在血液病診斷治療中的重要作用是無法用儀器替代的。但多年來因為收費過於低廉,從事細胞形態學研究的人越來越少。在公立醫院改革中,取消藥品加成的同時,要增加醫療服務費。細胞形態學檢查這種需要“純手工”,個人技術含量高,而且臨床不可或缺的技術應該增加收費,並以此為契機促進該技術的發展。
張正說,檢驗科要積極主動收集臨床診療常規的新變化,這樣才能跟上臨床的需求,開展新項目。檢驗科不僅要“保住自己的地盤”,而且要與臨床緊密聯係,才能發展自己。目前個性化治療理念的推廣及個體化治療的臨床需求,為檢驗科帶來了機遇。個性化治療已經從腫瘤治療擴展到很多領域,如給心腦血管病患者是否用氯吡格雷,須查其CYP2C19基因是否有變異。臨床需要檢驗科開展這些檢測項目。
在該論壇上,多位報告者都談到檢驗科與臨床緊密結合的重要性,檢驗醫師參與到臨床工作中,不僅為疾病的診斷提供實驗室依據,也能用自己深厚的檢驗知識為臨床醫師解惑,甚至指導臨床治療。中國科學院院士賀林在其報告時說,臨床醫師離不開聽診器,未來,檢驗科醫師是否應該有個“序列聽診器”。對此,檢驗醫師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