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天獲悉,清華大學與中國生物芯片工程中心等機構的科研人員,首次在遺傳基因中發現一個可能導致中國人出現唇齶裂的重要位點。此前外國專家找到的位點,隻對西方人種有致病可能。相關論文昨天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發表。
基於這一重要發現,未來有望研製出生物芯片,用以檢測從孕婦體內采集的嬰兒血液,評估孩子出現唇齶裂的風險。
發現 找到嫌疑位點 隻對國人致病
參與執行該項目的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王怡瑞介紹,從世界範圍看,先天性唇齶裂的發生率在黃種人中最高,在中國能達到1.82/1000,“是我國發病率第二高的先天性疾病”。
王博士表示,“兔唇”由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共同作用形成,其中遺傳作用較大。他介紹,25%到35%的唇齶裂有家族病史,如果父母患有唇齶裂,那麼兒女的發病率比普通人高40倍。
“我們的研究目的,就在於從根子上找到這些患者可能會致病的基因。”王博士說,2010年起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生物芯片工程中心主任程京院士,開始對造成唇齶裂的基因因素進行調查。
2014年底,科研人員在基因中發現一個可能會導致發生兔唇的位點。這個位點在16號染色體,編碼為rs8049367,位於CREBBP基因和ADCY9基因之間。
王博士介紹,此前世界上僅有五六個團隊在研究先天性唇齶裂的致病基因,且均為歐美國家。他表示,外國專家已找到12個基因位點,但隻對西方人種有致病可能。“這次我們找出了第13個位點,而且是隻對中國人有致病嫌疑的。”
追訪 調查數千樣本 掃描百萬基因
王博士回憶,科研人員到寧夏、廣州、南京等地對2500個唇齶裂患者和3100個正常人進行問卷調查和生物芯片掃描。“這是一次非常龐大的調查,在亞洲來說都是首次。”
“問卷太多,問得都麻木了。”有一次在寧夏調查中,王博士本來要問“睡覺時會不會出汗”,結果說成了“出汗時會不會睡覺”,患者聽後一臉茫然。前三年,科研團隊都在調查和采集樣本,調查問卷摞起來相當於50本《現代漢語詞典》。
除了問卷,科研人員還要利用生物芯片對患者血樣中的DAN進行分析。人身體有30億個堿基單位,要對其中120萬個嫌疑基因位點進行掃描。將患者和正常人身體中的同一個位點作對比,尋找不同之處。“就好像夜晚在CBD林立的大樓中,找出一個容易壞的燈泡。”王博士說。
“找出的位點越多,越能有效預防唇齶裂的出現。”王博士說,以後可能研製出檢測唇齶裂的生物芯片。
他解釋說,胚胎發育4周到10周時,開始形成麵部。這時可以通過孕婦采集嬰兒血液,用生物芯片進行檢測,評估出現唇齶裂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