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韻 Appreciation
——《嶽陽樓記》賞析
“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坐落於湖南嶽陽洞庭湖畔的嶽陽樓,與江西南昌的滕王 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自古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北宋慶曆五年(公元 1045 年),滕子京在 謫守巴陵郡(又稱嶽州)的次年,重修嶽陽樓(始建於公元 220 年前後),並請被貶官在鄧州 的好友範仲淹撰文記述這件事。慶曆六年九月,範仲淹完成了這篇著名的《嶽陽樓記》,嶽 陽樓因此而更加蜚聲海內,文章與古樓均成為“不朽之盛事”。
《嶽陽樓記》融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為一體,簡明而又精辟,感性而不失深刻。第一 段交代了“作記”的緣由,第二段並未描寫嶽陽樓本身,而是著墨於登樓而上、放眼望去的景 觀。“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僅這一句,便可見作者 的恢弘氣度和不凡才學。第三和第四段采用對比寫法,一陰一晴,一悲一喜,觸景生情,有 感而發。然後水到渠成,引出末段,闡明文章主旨:那些真正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他們的悲 喜既不受客觀環境的影響,也不因個人得失而變化。當高居廟堂之上做官時,就為人民而 憂慮;當退居江湖、遠離朝政的時候,就為國君而憂慮。如果問他們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 們必定這樣回答:在天下人還沒有感到憂慮的時候就憂慮了,在天下人都已快樂之後才快 樂。作者在文中感慨萬千地寫道:“倘若沒有這種人,我追隨誰去呢!”表達了對憂國憂民者 的向往與敬慕。
《嶽陽樓記》如此著名,不僅是因其寫作手法、遣詞造句令人讚歎,更是因其展現出的崇 高思想境界。孟子雲:“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也是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 條。範仲淹寫這篇文章時正被貶官在外,所謂“處江湖之遠”,本可以采取“獨善其身”的態 度,落得清閑自在。然而,他沒有因為個人境遇而改變“以天下為己任”的誌向,而且還用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來勉勵自己和朋友,這是尤為難能可貴的。“不因外 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超越功名利祿,超越榮辱得失,這也應該是人生的 至高境界吧。
正如滕子京在邀請範仲淹撰文的信裏所說:“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 字稱記者不為久”。如果說嶽陽樓不僅僅是一座建築,更是儒家文化的豐碑,那麼《嶽陽樓記》則是這座豐碑上璀璨的明珠,必將永遠生輝於曆史的長河之中。
嶽陽樓記
宋 範仲淹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製,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 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 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鬱鬱 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 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嚐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 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注釋】
1.範仲淹(公元 989~1052 年),字希文,諡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蘇州吳縣(現江蘇省吳縣)人,北 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2.慶曆四年:公元 1044 年。慶曆,宋仁宗趙禎的年號(公元 1041~1048 年)。
3.百廢具興,具通“俱”,全,皆的意思。
4. 屬予作文以記之: 屬通“囑”,囑托,托付。
5. 浩浩湯湯(shāng):水勢浩大的樣子。
6.微斯人,吾誰與歸:(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微,沒有。斯人,這樣的人。誰與歸,即“與誰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