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血管外科符偉國教授等通過8年隨訪發現,逆行性A型夾層是斯坦福(Stanford)B型主動脈夾層腔內修複術後首位的致死原因。相關論文發表於《循環》[Circulation 2009,119(5):735]。
符偉國等對接受腔內修複治療的443例主動脈夾層患者進行3~50個月隨訪,總結出主動脈夾層發生的原因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病程進展、動脈壁脆弱和支架相關因素等。研究者提出了避免對馬方(Marfan)綜合征患者進行主動脈弓內治療,對主動脈弓扭曲畸形或有Marfan綜合征者應優選無彈簧圈的腔內支架,以及規範腔內操作等針對性預防措施。研究人員還發現逆行性A型夾層是主動脈夾層腔內修複術後尤其是圍手術期首位的致死原因,其發生率2.5%,死亡率高達27.3%。這一研究結果對提高腔內修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積極意義。
符偉國介紹,在美國主動脈夾層年發病率為2.9~3.5例/10萬人,我國缺乏該病流行病學資料,但在臨床實踐中,“中國主動脈夾層的發病率明顯高於歐美”已經成為各國學者的共識,我國每年的發病人數超過5萬例。
《循環》雜誌評價該研究是“對胸主動脈腔內治療一種重要並發症的及時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