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ST段和T波變化

作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許俊堂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09-05

從X線片識別頸椎退行性變

  有讀者來信中談到,臨床工作中常有醫生或患者將心電圖上出現的ST段T波改變誤以為是心肌缺血,甚至認為該心電圖表現即可診斷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或者將年輕人心電圖ST段和T波改變誤認為是心肌炎。該錯誤認識可能給疾病診治帶來困難,甚至對患者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本期社區問答就讀者來信中的相關疑問進行解答。

  正常心電圖ST段和T波

  心電圖ST段是自QRS波群終點至T波起點間的線段,代表心室緩慢複極過程。

  正常的ST段多為一條等電位線,有時亦可有輕微偏移,但在任一導聯,ST段下移一般不超過0.05 mV;ST段上抬在V1、V2導聯一般不超過0.3 mV,V3不超過0.5 mV,V4~V6導聯及肢體導聯不超過0.1 mV。

  T波代表心室快速複極時的電位變化。① 正常情況下,T波方向大多與QRS主波方向一致。T波方向在Ⅰ、Ⅱ及V4~V6導聯向上,aVR導聯向下,而Ⅲ、aVL、aVF及V1~V3導聯則可以向上、雙向或向下。但若V1的T波方向向上,則V2~V6導聯則不應在向下。② 除Ⅲ、aVL、aVF及V1~V3導聯外,其他導聯T波振幅一般不應低於同導聯R波的1/10。T波在胸導聯有時可高達1.2~1.5 mV尚屬正常。

  影響ST段及T波的疾病因素

  心電圖ST段和T波變化綜合體現心髒電活動的複極過程,凡影響心髒複極的因素均可導致心電圖出現ST段和T波改變,其可見於任何一種心髒疾病,如高血壓性心髒病、心肌炎、心包炎、心髒肥厚和增大、心髒傳導阻滯等。

  除心髒疾病外,其他非心髒因素也可能導致心電圖出現ST段和T波變化。

  可能引起ST段和T波改變的其他係統疾病有肺栓塞、腦血管意外(可能出現ST段抬高)、腹部疾病(如膽囊或胰腺疾病)、早期複極綜合征、血電解質紊亂(血鉀、鈉、鈣變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或神經官能症等。

  臨床診治要點

  患者心電圖出現ST段或T波改變時,應特別注意是持續性變化還是動態(一過性)改變,若改變持續存在,多數情況下並不是心肌缺血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所致;若ST段和T波改變與胸痛相關,則可能是不穩定性心絞痛或心肌梗死所引起的。

  若胸痛與失眠、精神壓力、疲勞、情緒變化有關,活動後胸痛減輕,心電圖ST段和T波改變在使用鹽酸普萘洛爾後消失,則可能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導致的心電圖改變,但臨床中應注意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的患者可能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對高度懷疑或高危患者,必要時可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以明確診斷。

  若無高血壓、高脂血症、吸煙及糖尿病等危險因素,女性在絕經期前較少發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

關鍵字:ST段,T波,變化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