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嬰兒不滿6個月用抗生素或致肥胖

作者: 來源:網易親子 日期:12-08-31

  嬰兒在6個月大之前使用抗生素,日後可能成為肥胖孩子

  研究報告發表於《國際肥胖症雜誌》,特拉桑德是作者之一。研究涉及1991年和1992年出生的一萬多人,長期跟蹤這些人的健康和發育狀況。

  研究發現,兒童如果在出生後6個月內用過抗生素,體重和身高的比值大於沒有這一經曆的兒童。兩類孩子在出生後10到20個月間差異不明顯。當孩子38個月大時,用過抗生素的兒童體重超標可能性比沒用過抗生素的孩子高22%。

  研究表明,孩子如果在出生後6到14個月內用過抗生素,日後體重指標與同齡人沒有明顯差異。

  過去20年超重嬰兒比例增加2/3 孩子越早超重越有可能變成大胖子

  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最新報道,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人員對12萬名6歲以下幼兒進行跟蹤調查,發現在過去20年裏,嬰兒患肥胖症的比例大幅增加。年齡不足6個月的嬰兒中,超重嬰兒的比例增加了近2/3,達到10%。

  有研究現實表明:孩子越早開始超重,長大後成為一個胖子的可能性就越大。當孩子在大約5歲半的時候,體重和身高的比值應該達到一生中的最小值。體重正常的孩子在這個年齡段通常是苗條的,甚至偏瘦的。如果不是這樣,以後孩子減掉多餘的重量就相對困難了。研究表明孩子在5歲時如果體重超重或者肥胖,要比他10歲時超重更容易增加成年患肥胖症的危險。

  算一算 你的寶貝超重了嗎?

  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脂肪過度堆積以至於影響健康和正常生活狀態稱為肥胖。根據下麵的公式,先來測測你的孩子是否處於肥胖狀態吧! 1~6個月幼兒:標準體重(克)=出生體重(克)+月齡×600 7~12個月幼兒:標準體重(克)=出生體重(克)+月齡×500 1歲以上:標準體重(千克)=年齡(歲)×2+8 計算標準體重(千克)的一般公式=身高(厘米)-105 具體而言,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10%~19%為超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以上可稱為肥胖。

  6個“幫凶”讓你的寶貝不知不覺變肥娃

  爸爸媽媽都胖嗎?

  如果父母都胖乃至父母各自家庭都有肥胖的遺傳史,那麼孩子肥胖的可能就會比較大。而且如果出生時是巨大兒,由於先天因素,這樣的孩子身體中的脂肪細胞數就可能會比其他孩子多,因此兒童期肥胖的幾率也就更大些。不過如果父母雙方都苗條的話,兒童時期的小胖子成年後長成體型標準的大人的機會會大一些。

  吃了一大盤蔬菜還是一小個炸雞腿?

  所吃食物的種類有時比數量還重要。油炸煎烤的食物、飲料、快餐、甜食,奶油製品,這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也是最吸引孩子口味的,但它們同時也是最能導致肥胖的食品——高熱量食物。也許孩子吃的東西量並不多,但熱量絕對值大,這就很容易導致發胖。

  “下午茶”的小小愛好者?

  吃東西也要講究時間。在減肥瘦身的團體中有一種說法是“下午4點以後不要吃東西”,它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因為人體在一天之中代謝熱量的程度是不一樣的,早晨、上午比較高,下午之後就比較少了。因此,如果你的孩子晚飯前及後吃的零食太多(或吃的東西熱量過高),這些食物就極容易在安靜的夜晚被“充分”地被消化吸收並在體內囤積成脂肪。

  狼吞虎咽吃飯香

  家長們特別喜歡看著孩子狼吞虎咽地吃飯,把他表揚為“吃飯香”;或者大口大口吃完飯的孩子讓家長覺得更省心。其實肥胖的問題與吃飯的速度也會相關。當人吃飯的時候,食物經過消化,使得血液裏的血糖和血脂升高,反應到大腦,從而使人產生飽腹感。因此,吃飯吃得快的話,身體還來不及消化食物,在血糖和血脂得以升高給大腦發出“飽”的信號之前,由於饑餓而被饕餮的食物就全都吃進去了,這樣就很可能導致吃多了。

  他也是個“沙發土豆”?

  不好的飲食習慣除了會導致胃腸疾病外,也會引起肥胖。邊看電視邊吃飯,以及邊看電視邊吃零食的“沙發土豆”式生活,都是孩子很容易形成的有害的飲食習慣。電視會吸引孩子的大部分注意力,使得孩子在無意之間吃進很多東西,而且看電視就是坐著不動,這種久坐更加可怕。

  越來越懶了?

  其實,熱量之所以會囤積為脂肪,就是由於它們沒有被消耗掉,正如我們平時所說的“消耗<攝入”。因此,運動量不夠,是兒童發胖的關鍵。之所以1~3歲的孩子不太容易發胖,除了因為他們年齡小、家長照顧更加精細、涉及的高熱量食物會相對少一些之外(例如飲料、巧克力、油炸食品等),就是基於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動得比較多;而4歲以後,孩子不僅會接觸到大量的“垃圾食品”,而且惰性會逐漸增長,運動量很可能就會減少下來(除了一些天生比較好動活潑的孩子)。

關鍵字:嬰兒,抗生素,肥胖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