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菜難覓 “綠色”更難識

作者:孫穎 王傑 來源:北京晚報 日期:12-08-28

  4

  自今年7月1日起我國《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全麵實施,要求有機產品統一標識認證標誌、唯一編號等信息。記者走訪了本市多家超市,發現曾經鋪天蓋地的有機蔬菜忽然從貨櫃上消失。新規能否管住近年來有機蔬菜以次充好、隨意標貼的亂象還未可知,不過商家已經開始繞開規則:市場上以“健康”、“精品”、“綠色”、“優質”為名目的高價菜未見減少,消費者依舊是買得不清不楚。

  “精品菜”上架 售價也“精品”

  記者在眾多超市看到,有機蔬菜難覓蹤影,而高價蔬菜的名目則有“健康”、“精品”、 “綠色”、“優質”等等。

  在方莊一超市,蔬菜銷售區中,一根柱子上寫著大大的“有機蔬菜”四個字,可是記者在這裏並沒有發現有機蔬菜。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精品菜”,當然蔬菜的售價也很“精品”:胡蘿卜20.98元/公斤,聖女果32.98元/公斤,黃瓜16.98元/公斤……這些蔬菜的生產商是一家位於小湯山的農業發展公司,在標簽最醒目的地方,有一個圓形的圖標,圖標中心是追溯編碼,由兩個英文字母和5個阿拉伯數字組成,每個蔬菜品種的追溯編碼是一致的,但是記者沒有找到能夠查詢的方式。

  有機菜難覓 “綠色”更難識

  在華潤萬家分鍾寺店,一種產於孫河鄉的蔬菜品牌被擺放到了3層冷藏立體貨櫃中,有的貼有產品質量安全追組標簽,有17位的產品追溯碼,並提供了短信、電話、網站3種查詢方法。其中一種香菜,售價是59.96元/公斤,記者打開www.bjny.gov.cn網站後,點擊質量追溯頁麵,輸入追溯碼,不過能夠查到的隻有生產廠家的信息,頁麵中的產品履曆信息和產品檢測信息是空白。

  在易卜蓮花朝陽路店,記者並沒有發現有機蔬菜,隻發現一種高山娃娃菜外包裝上印有綠色食品的字樣和綠色標識,旁有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的字樣和編碼LB-15-0712274357A,記者通過網絡查詢發現,這個認證編碼的有效期是2007年至2012年。

  在物美玉蜓橋店,蔬菜區北側冷藏貨櫃擺放的“健康蔬菜”有兩大類,一類蔬菜的商標上標明廠家是“有機綠色食品實業有限公司”,另一家則標明是優質蔬菜,不過沒有一個蔬菜標識“有機”字樣。

  有機不有機 價格差一倍

  在十裏堡華堂超市內,記者終於發現了有機蔬菜的蹤跡。

  一種產自小湯山的有機蔬菜和有機轉換蔬菜外包裝上印著綠色中國有機食品標誌或褐色中國有機轉換產品標誌,還有有機產品認證公司的名稱及圖標,下方印有有機碼刮塗層,刮開後可以發現17位阿拉伯數字的有機碼。包裝上還有1個字母C加9位阿拉伯數字組成的序列碼,同時還提供了有機碼查詢網站food.cnca.cn。

  不過另一種產自崔各莊鄉一家蔬菜生產公司的有機蔬菜就不那麼規範了,放在不同冷藏櫃內的西紅柿,外包裝上都是隻有廠家的標識,而沒有任何有機認證標誌和有機碼,隻在商品價格標簽上標示出了“有機西紅柿”和“西紅柿”,兩者價格相差一倍,有機的是13元/斤,非有機的是6.5元/斤,同品牌、同包裝的西紅柿有了兩個高差額的價位,極易讓消費者混淆。

  專家釋疑

  市場缺少規範

  有機菜“難說清”

  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副會長、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副董事長楊洪凱說,我國有機農產品市場規範方麵還是薄弱環節,有幾萬家有機農產品生產企業,但是真正能做到產業批發的有機市場還沒有,比如說台灣產的圓白菜,因為有著規範的市場,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能夠賣到8元錢/斤,而北京產的圓白菜隻能賣到8毛錢一斤。有機產品市場的不規範也導致有機農產品不能讓消費者放心,把本來優質的有機農產品放在了“說不清楚”的狀態,影響了有機農產品行業的發展。

  市場動態

  新發地將建首家

  有機農產品市場

  楊洪凱說,我國是農業大國,但不是農業強國、品牌強國,目前我國農產品安全供應90%依托農產品批發市場,有機農產品也要以市場為依托,這個市場應該是一個嚴格管理的市場,才能使農產品品牌得到消費者的認可。目前新發地正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和中央糧油批發市場西南側新建國內首家綠色有機農產品交易區,一期工程已經完工,正麵向全國招募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及有機農產品生產廠家和企業。

  楊洪凱表示,新發地新建的有機農產品批發市場,將向上遊篩選有機農產品,向下遊規範有機農產品到達居民的渠道,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夠買到貼有新發地專門標識的放心有機農產品。

關鍵字:有機農產品,有機蔬菜,精品,放心菜,綠色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