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項新的研究提示,降低骨髓的血小板的數量可能是一種幫助維持在凝血和出血之間精微平衡的新工具。 這些發現可能會發展出安全地降低體內血小板的數量但又不危及身體止血能力的新的療法。研究報告發表於6月23日的《科學 - 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
對大多數的人來說,血液能在血管內無障礙地流動,但在需要的時候又可容易地形成血塊。 另一方麵,如果血塊形成過於容易的話,它們會嵌在毛細血管或心髒中,使得組織的氧供被剝奪,從而促發心肌梗塞和卒中。 目前的藥物的作用原理是使得血小板的粘性降低,但也會阻斷它們形成血塊的能力,這是一個危險的副作用。 使用這些藥物的病人發生嚴重乃至有時是致命性出血的風險會增加。 如今,Erik Tucker等研發出了另外一種可避免發生有害血凝塊的方法。
血小板生成素可調節骨髓中血小板的生成。 研究人員給狒狒(其出血和凝血過程與人類相似)注射一種特異性的血小板生成素抗體以幹擾這一凝血過程並減少血小板的生成數量。 通過在其形成的源頭(即骨髓)阻斷血小板的形成,Tucker等將狒狒體內的血小板數降低至一個可減少血塊形成但卻不會妨害血小板止血能力的數值。 進一步的測試顯示,即使是輕度地降低血小板的數量就可顯著地降低血塊的形成能力。 令人感到鼓舞的是,隻要血小板數保持在正常的生理範圍,降低血小板數量的治療並沒有改變正常傷口止血所需要的時間。 因此,這種降低血小板數但不影響血小板粘稠性的策略可能比常規的防止由血小板性血塊形成所引起的疾病的療法要更為安全和有效。
相關鏈接:Safety and Antithrombotic Efficacy of Moderate Platelet Count Reduction by Thrombopoietin Inhibition in PrimatesSci. Transl. Med.2, 37ra45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