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報:請您回顧一下這四年來論壇的發展曆程和論壇特色。
安教授:2009年北京大學重症醫學係成立時舉辦了第一屆北京大學重症醫學論壇。這四年來,論壇一直沿著打造小規模精品論壇的方向發展。
論壇創辦起初,旨在為北京大學22家附屬及教學醫院的重症醫學專業同仁提供一個交流學習和展示臨床、科研成果的平台。近年隨著其他醫院同行對論壇的關注和積極參與,參會人數不斷增長,但每屆論壇參會人數都會控製在300~600人左右。
依托北京大學國際學術地位和對外交流資源優勢,每屆論壇都會選擇1~2個領域作為重點,邀請國際重症醫學界該領域的頂級專家和國內知名學者,對該領域的曆史、進展和熱點內容進行係統地報告和討論,溫故知新,期望參會者能通過互動交流,掌握重症醫學的基礎與最新知識。同時,基於北京大學人文學科優勢,曆屆論壇還設置了醫學倫理、哲學等方麵的內容,這也是論壇一大亮點特色。
論壇報:機械通氣(MV)和體外膜氧合(ECMO)放在一起討論是今年論壇的一個亮點環節,請您介紹下這樣匠心安排的初衷?
安教授: 今年論壇的主題側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和低氧患者的救治,其中MV和ECMO都是救治低氧血症的重要方法,但兩者的作用機製不同。MV是對肺通氣功能的支持,其實質是“肺支持”;ECMO(主要指V-V模式)則是在體外模擬肺的血氣交換,實質是“肺替代”。
自甲型H1N1流感於2009年在全世界大規模流行以來,ECMO技術的使用在國外和國內重症醫學治療中均大幅增長。但ECMO能否取代MV?二者彼此的優劣異同如何?針對這些疑問,本屆論壇將MV和ECMO放在一起討論,旨在將二者的曆史和現狀、優與劣、異與同對比展示,試圖勾勒出一幅通氣-循環與氧合之間關係更加清晰的畫卷,幫助大家更加深入地思考低氧血症的本質及其中呼吸與循環相互作用的病理生理機製,進而推動重症醫學臨床實踐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