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一
兒子走出“偽娘”的誤區
千千
兒子武文15歲,相貌英俊,麵容白皙,有幾分女孩的秀氣。
但今年不知從何時起,兒子在裝扮上突然有了變化。一天早上,他穿上了新買的服飾:紅色的上衣,藍格子七分長褲,再配上黃色的鞋子。我一看,活脫脫一俏麗女生打扮。雖覺得詫異,但為了維護兒子的自尊心,隻是調侃似地說道:“喲,這是誰家漂亮女孩啊!”兒子居然笑了,還糾正我說:“老媽,別在那陰陽怪氣的,這是流行知道嗎?”我不解,穿成這樣還算流行?可他卻不以為然地說:“‘偽娘’聽說過嗎?最潮的流行範。”
兒子上學走了,我卻陷入了沉思。如果兒子真有了變成“偽娘”的想法該怎麼辦?畢竟社會不是舞台,一個相貌堂堂的大男孩居然去學做“偽娘”,而他的同學和朋友今後會怎樣看待他?但兒子即將麵臨中考,如果我粗暴地製止顯然不是明智之舉。
我想起電視台正在舉辦的歌唱選秀比賽,其中一名歌手以“偽娘”打扮出場,兒子看那名歌手的表演居然入了迷。我想,兒子可能就是因為受這些歌手影響,才有了做“偽娘”的想法,我想到辦法了。
此後,每天吃罷晚飯,我便和先生威逼利誘兒子一起出去散步。有一次,我們一家人散步時,兒子卻惦記著看選秀節目,不停地催促我們快回家。我們東拉西扯地耗時間,並盡可能轉移話題。我問他:“兒子,你最喜歡聽誰的歌?”趁他思考的時候,我故意說道:“兒子,你會唱何炅的《梔子花開》嗎?”兒子說:“不太喜歡。”可我卻說:“媽媽很喜歡聽這首歌,你能不能給媽媽演唱一回?”當兒子唱完這首歌後,我和他爸爸一起鼓勵他說:“這才是男子漢,有勇氣!”
為了培養兒子的男子漢氣概,先生和兒子比賽講古今中外的英雄故事,比如林衝雪夜上梁山、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哥倫布航海……
在先生的慢慢培養和熏陶下,兒子漸漸有了英雄情結。這個時候,我趁勢引導他,英雄都應該有強壯的身體。兒子一聽來勁了,居然說:“爸爸媽媽,明天我們一起跑步吧?”先生高興地說:“好啊,一言為定。”從此,每天早上我們就帶著兒子一起跑步。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一改往日大包大攬的做法,遇到事情總要聽聽兒子的意見,培養他的責任感。
在不久前學校舉行的運動會上,兒子出盡了風頭,跑步、跳高都取得好成績。現在,兒子已經徹底擺脫了“偽娘”的影子,變成一個體格強壯的男子漢。
個案二
設計師藍說:堅持做自己最重要
藍(化名)是一名設計師。近日,他向我們講述了自己從小到大,一直被人稱為“娘”的經曆。
“大概從小學開始吧,身邊就有很多人說我講話娘娘腔,也不知道為什麼。那時候學校管得比較嚴,上學大家都得穿校服,在著裝方麵我和大家沒有什麼區別,我想可能是喜好和性格方麵的原因吧。比如說,男孩普遍喜歡的足球、籃球我都不喜歡。我那時候還很不理解,怎麼男孩子都喜歡玩那個?我倒是很喜歡藝術,喜歡音樂、跳舞之類的,我現在還在學鋼管舞呢。小時候我也喜歡打扮自己,而且比較喜歡和女孩子做朋友,總覺得自己還是跟女孩子比較有共同的話題。性格方麵呢,也比較敏感細膩些,甚至有時還有點小肚雞腸。那時候大家老說我‘很娘’啊之類的,我心裏雖不開心,但還不至於太苦惱。當時想著不一樣就不一樣,有什麼辦法,我為什麼要為了別人改變自己,我從沒想過需要改變。”
藍說自己是獨生子,從小都在父母身邊生活。他的母親屬於比較強勢的一類,平時對他管得多一些,他的父親也不弱,對他管得也不少,父母對他的影響都挺大的,相對來說家庭方麵的教育還是比較平衡的。他上小學的時候,大家都挺愛看書,很大一部分時間都用來閱讀。加上他雖然比較愛打扮,但並不屬於很明顯那種。所以,對同學覺得他有點娘這件事,他的父母並沒有察覺,更不用說采取什麼措施了。藍說,他們當時應該覺得他屬於比較乖的那一類。
對現在有人認為小孩容易受“偽娘”秀影響,會去模仿的觀點,藍並不認同。藍說:“從我自己本身來看,我覺得這是天生的。我也沒有受到什麼特別的影響啊。現在的秀是誇張了一點,但是大多數人都不會去模仿。在日常生活中,喜歡去模仿的人,可能他本來就喜歡這樣。想想看,在不是演出的情況下,哪個男生會願意把自己打扮成像個女孩子呢!”
藍告訴我們,他一直堅持自己的想法,當然他也沒有像“偽娘”那樣誇張,所以從小到大雖然有些小風波,不過,基本上還算“平安無事”。後來,高中畢業考大學,他順理成章地填報了自己夢想的藝術類專業學設計。之後,穿衣服就更精致、更中性一些,但因為是學設計專業的緣故,也沒有人說他穿著女性化、怪異等等。“搞設計的,大家都認為怎麼時尚、怎麼更有美感就怎麼做,所以伴隨我多年的‘娘娘腔’外號基本上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到現在,幾乎沒有人再說我娘娘腔之類的話了。”藍繼續說,“回頭看看,我真的不認為我有什麼特殊的地方。我沒有失去什麼,這就是我的生活。”
說完自己的故事,藍還向我們推薦了一首歌《born this way》,在細心聽完之後,我們明白了,他想要告訴我們:無論在什麼時候,堅持做自己是最重要的。
點擊關鍵詞
“偽娘”和“偽娘現象”
“偽娘”多指擁有女性美貌的正常男性,有的可能更勝過一般女性,甚至連聲音都接近女性。因此,很多時候他們能以假亂真,讓人誤以為是女性。這一名詞最早來源於動漫人物,由於“偽娘”的定義在國內還很模糊,按照它的原始定義通常是褒義的和具有演出性質的,但引發社會擔憂的“偽娘現象”卻已經不僅僅限定在“偽娘”的原意上。
中山大學中文係副教授柯倩婷老師,對“偽娘”概念重新做了這樣的梳理:“‘偽娘’一詞的含義在不斷發生變化。‘偽娘’原本指動漫裏男生女相的,後影響到現實,指男扮女裝者,有的是為了表演,有的是為了樂趣。受此影響,人們把女性化的男性也稱為‘偽娘’,這就是廣義的‘偽娘現象’了。以前說娘娘腔,現在換個更便利、更流行的名字而已。社會上對‘偽娘現象’的擔憂和批評,既有針對狹義概念上的男扮女裝行為,也有針對廣義範疇的男性女性化現象。”
家庭調查
孩子為什麼會喜歡“偽娘”裝扮?家長該不該強行糾正孩子的行為?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進行了個案采訪、問卷調查以及現場問答,試圖對此做進一步的了解。
我們派發了100份社會調查問卷,其中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年齡集中在15歲-50歲,以中青年為主。從問卷的調查結果來看,半數以上的人表示在現實生活中接觸過有“偽娘”傾向的人,但42%的人對“偽娘現象”表示不關注、覺得無所謂;26%的人尊重個體選擇,認為這是認同性別多元的一種體現;但也有16%的人覺得反感;還有一部分人稱讚其有趣或者鄙視其嘩眾取寵,分別占總數的9%和7%。(參見上圖)
一家之言
“糾正”常吃力不討好
中山大學中文係柯倩婷副教授認為,無心理困擾不必糾正
“糾正”常吃力不討好
從事性別研究的中山大學中文係柯倩婷副教授認為,“偽娘現象”之所以產生,要從先天和後天兩方麵進行分析。人的氣質是先天因素和後天培養共同作用的結果,男性群體中,有一部分人顯得比較陰柔;女性群體中,有一部分人顯得比較陽剛,這種氣質上的差異是天生的。養育過多個子女的父母都深有體會,同一父母生養的兩個男孩,性格、氣質可能相差很大。後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麵:一是城鎮化,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少做體力活動;二是文化熏陶,文學、電影、電視、動漫等文化產品傳播多樣性的男性氣質,其中不乏陰柔、溫情的角色,也會起到示範作用。
對中小學生的“偽娘現象”是否要糾正的問題,柯倩婷副教授認為,孩子如果隻是有些陰柔的特質,偶爾喜歡扮扮女生,並沒有造成心理上的困擾,就不必糾正。隻有這個行為已經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才需要心理幹預。至於別人看不順眼,那是別人的事,不必以此作為標準。畢竟,“糾正”很多時候吃力不討好,很容易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
柯倩婷副教授指出,這種現象可能會讓一些持保守的、傳統的兩性觀念的人感到不舒服,但是會讓個體有更多的選擇,讓個體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氣質來發展自我,會讓社會更加多元化。
她認為,社會上對“偽娘現象”的批評、擔憂,既有針對狹義的男扮女裝行為,也有針對男性女性化現象。她認為,不必把男性女性化看作洪水猛獸。但她同時提醒,對於“偽娘現象”,也要警惕商業操作,因為不乏為了推銷產品而推動各種裝扮,對此,消費者應保持適當的距離和理性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