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對不良醫院誇大患者病情的譴責,一邊是對記者在調查時“用綠茶假裝尿液”的做法有失嚴謹的批評。當大家還在打著“嘴仗”,議論孰是孰非時,公眾自身的健康需求倒顯得有些可有可無了。
此類男科醫院存在的問題,早已不是“秘密”,除了醫療監管的問題,我國“男科”麵臨的尷尬也是原因之一。
與很多學科相比,男科與隱私密切相關,許多患者會有難言之隱。因為沒有獨立的學科,很多男科疾病的患者隻能到與其病情並不完全匹配的泌尿外科就診。此時,一些不良醫院在媒體上大打廣告,自然會吸引很多患者前往。
“病人倒是很專業,因為他們得的是專業的病,然而醫生不專業,因為泌尿外科的醫生不了解男科疾病的知識。”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下稱“北大醫院”)男科中心主任張誌超認為,大部分男科基本“隱藏”在醫院的泌尿外科,但泌尿外科僅占男科知識的一部分。除了泌尿外科,男科還涉及精神心理科、生殖內分泌科、整形外科、皮膚、性病等五個重點方麵的知識。
張誌超向記者介紹,國內30%的男性青年都有男科疾病,需求越來越大;相反,專業人才的跟進卻不盡人意。“這是個很悲哀的事情,男科人才培養和教材編製十分薄弱。目前我國醫科高校尚未設立男科專業,無專業教材,男科研究生更無從談起。很多現有的男科醫生都是從泌尿科或內分泌科轉來的。”
據張誌超介紹,北大醫院男科,是在泌尿外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醫生需要同時學習精神心理方麵的知識,還要將男科中心做的手術與泌尿外科做的手術區分開來,因為現在男科中心做的手術是泌尿外科做不了的。他希望,男科將來還會演變成男內科和男外科等,像婦科、兒科一樣發展成二級學科……
然而,夢想總被現實“驚醒”。張誌超自嘲男科的地位很尷尬,許多屬於男科看的病,如性病、性功能障礙、前列腺炎等隻能到皮膚科、泌尿科去。而泌尿科醫生因忙於開刀做手術,又很少有更多精力研究男科疾病。
“擁有急切需求的患者很多,但我們卻缺少足夠的專業醫生,再多給我三名醫生,我們醫院的工作量就會提高一倍。”張誌超表示,北大醫院男科中心月手術量相當於地方專科醫院的年手術量,一直被認為是國內男科發展的“樣板”,但專業人才的缺失是最大的短板。
“其實北大醫院男科中心從來都不會缺患者,缺的就是專業醫生。我們積極協商在泌尿外科編製的基礎上,對男科醫生的晉升實行有效的考核,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但現在最現實的問題就是沒有醫生看病,要是就這幾個醫生看病,都會累瘋的。”張誌超介紹。
男科變成“難科”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陳斌也認為,從事男科的醫生名不正言不順,晉升還需占泌尿外科的編製,而且鬧不出人命的男科疾病根本引不起醫院的重視,泌尿外科的醫生開刀做手術比花費精力搞男科要實惠得多。
這就造成了男科人才培養上的“先天不足”。陳斌感歎,“男科”的概念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提出的,而男科學最看重的四大類疾病(性功能障礙、男性不育症、前列腺疾病、性傳播疾病)目前患者需求很大,而臨床上的診療亂象越來越多。
陳斌表示,北京普仁醫院是最早建立男科健康門診的醫院之一,到醫院就診的男科疾病患者每天有15~20人,但醫生隻有一名,還是來自泌尿外科,僅僅是因為對男科感興趣。但是,就這樣的門診量,一名醫生也應付不來。
市場亂局
“公立醫院人才匱乏,民營醫院將更加匱乏。”張誌超認為,民營醫院讓男科專業蒙受了不白之冤。
他認為,大部分民營醫院的男科,隻有一名有執照的醫生開處方,按照盈利的商業模式而非診療模式運營。雖不排除也有一部分民營醫院想提高專業人才的業務水平,但瓶頸在於,民營醫院沒有獲得專業人才的渠道。
張誌超告訴記者,全國掛著“男科”名頭的醫院有5000多家,但泌尿外科的人才還不到10%,這部分人又基本上在公立醫院。所以,如果男科疾病的患者在大醫院得不到解決,找民營醫院的話,後果便不得而知了。
但巨大的需求量,以及公立醫院男科發展的不盡人意,使男科患者成為民營醫院的“香餑餑”。陳斌告訴記者,有病求醫,在大醫院看不了,隻能去找民營醫院看,而且患者隻能通過漫天飛舞的廣告去尋診。
在這次“綠茶換尿液”的事件中,負責辦案的民警還反映,在他們調查了解的過程中,有患者花了一百多萬塊錢,但病卻沒治好。
“部分民營醫院通過男科疾病斂財的原因就在於患者對男科知識的缺乏,以及國家費用控製標準的空白。”北京同濟醫院前列腺科主任熊有光表示,男科疾病沒有相關的費用標準,缺乏社會責任感的民營醫院就會鑽這個“空子”。
“但造成市場混亂的根源還是人才的匱乏問題。國家政策支持與投入的不足,對男科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阻力。”張誌超認為,雖然現在北京協和醫院和北醫三院等,都在逐步籌備男科中心項目,但一個學科的發展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得到國家政策的有力支持,男科發展必將實現飛躍。
某業內專家表示,不能全怪民營醫院缺乏責任心,民營醫院不追求利潤是無法生存的。“國家沒有投入,民營醫院需要養住人才和專家,還要維護醫院的正常運轉,隻好如此。”陳斌感慨,決策者是否有前瞻性很重要,兒科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10年前就想到了這一點,就不會造成兒科醫生急缺的現狀。“不要等到火燒眉毛了才想起規範。畢竟學科的發展是需要時間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