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體上班的JAY有一個習慣:遲———開會愛遲到,報題老遲報,稿件總遲交,就連到民政局領結婚證,也因為賴床而遲到了一個小時, 幾乎把未來老婆給氣走!對於自己的“例遲”惡習,JAY似乎無所謂:“我也不想啊!沒辦法,改不了了。況且,我就算遲,也不會太耽擱事,現在不是也飯碗沒 丟,老婆沒跑麼?”
相比起JAY的“灑脫”,另一位“例慢”族卻活得很糾結:“從小到大,我做事都是慢慢吞吞的,老闖禍。在學校裏老師不喜歡,在單位裏上司有意見,現在連個朋友都沒有,我怎麼這麼‘累人累物’?!”畢業一年已經換了5份工作的MAY自認已被自己“折磨”得遍體鱗傷。
受訪專家/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華僑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賈豔濱
國家高級心理谘詢師 黃家良
不管是“例遲”,還是“例慢”,都有一個統稱叫“拖延症”(Pro-crastination)。拖延症一詞的拉丁原文procrastinatus,取意“將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
在大多數心理學家看來,“拖延”這種推遲執行任務的行為是人們對抗焦慮的一種辦法,而焦慮大多來自作出決定或開始、完成一項任務。個人的拖延行 為往往緣於壓力以及個人效率的降低,這些感覺綜合起來,往往又加劇了拖延行為。一般來說,一定程度內的拖延行為都屬正常,但長期的拖延則很可能是心理失調 的一個表現。
“拖延的定義和用詞可以從兒童說起。兒童最常見的是注意力缺陷障礙,它有一個重要的表現症狀———做事拖拉。這就是‘拖延’最早的概念。”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華僑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賈豔濱解析。
至於成年人的“拖”,就沒有這麼簡單了。成年人做事拖拉除了注意力不集中外,追根溯源就會發現,人們的拖延往往來自以下幾個原因———
1、不自信。部分人對工作能力不自信是導致拖延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對自己不夠自信的人,容易產生逃避心理,常以疲勞、狀態不好、時間充足等借口來拖延工作進度。希望別人覺得他是因時間不夠而未完成工作,而不是能力不足。
2、壓力過大無法紓解。工作越多、壓力越大越容易拖拉。現代社會,人們的安全感普遍比較低,攬下很多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以致不能完成。
3、因為抵觸所以拖延。有些人會因為對某件工作不感興趣而拖拉,有些人可能因為不喜歡某個領導,就對他所布置的任務消極怠工,作為反抗的一種形式。
4、強迫傾向越拖越後。這些人總是會不自覺地尋找自己願望的對立麵。結果就是:越想往前、就越往後。有些人天天下決心要早睡,卻熬到三更半夜,這既是拖延症,也是強迫症。
5、畏懼更高標準不敢前行。比如跳高,我們跳過了1.3米,那麼往下的目標就得是1.4米、1.5米,不停往上升,越來越難。所以幹脆拖延著跳過1.3米,因為怕成功之後要麵對更艱難的挑戰。
根據美國芝加哥德保爾大學心理係副教授費拉裏的調查結果,有70%的大學生存在學業拖延的狀況,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多達20%的人每天出現拖延行 為。美國就有“拖延症俱樂部”,成員主要是律師、作家、記者。俱樂部裏流傳著一個經典笑話:80%的律師死後是沒有遺囑的,因為他們拖拉了一輩子。
而目前互聯網的流行,也似乎在為這個社會的“拖延症”添磚加瓦,加拿大一份針對北美地區的研究發現,50.7%的人有互聯網拖延症。很多與電腦 為伍的上班族每天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瀏覽自己經常關注的網頁、和朋友聊聊天,工作還沒開始,時間已近中午了。各種網絡信息的“誘惑”占用了正常的上班 時間,本該完成的工作就不得不推後。然而,越是拖延的人,其內心就越緊張,心理壓力越大,思維和工作效率都會因此變得很低,一旦養成惡性循環的拖延習慣, 改正起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拖延導致的問題,不僅僅是錯過成功。“拖拉機”不僅會因拖拉耽誤工作或學業,還會影響情緒,破壞團隊協作和人際關係。更重要的是,它甚至會拖垮 身體。德國研究表明,長期的拖延行為,暗示著潛在的心理及生理紊亂。拖延的人自律性不強,這些人通常習慣晚睡,喝酒時也往往超過自己預期的酒量。同樣,他 們即便決定要戒煙、運動、減肥等,也很難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釋疑:拖延症是一種病嗎?
心理專家表示,拖延症可以算是一種普遍的心理和行為問題。一方麵,有些人格特質是滋養拖延這一毒瘤的沃土,典型的類型有:一是強迫型人格,這樣 的人往往會不自覺地尋找自己願望的對立麵。結果就是:越想往前、就越往後。二是依賴型人格,這種人在孩提時就被過度關愛,遇事搖擺不定,很難獨立成事,他 們的信念是“變得沒有別人的幫助,我肯定做不好。”三是逆反型人格,這種人對自我控製感極其敏感,本來喜歡做的事一旦被別人交代去做,他們就用拖拉來對抗 被剝奪的自主感。
賈豔濱表示,做不喜歡的事會促使“拖延”的產生。有些人約會、開會遲到,從心理上分析,是他從內心上抗拒,不想參加。這就是潛意識的作用,會影響人的主觀能動性。但如果這人一貫的作風就是“例遲”,那麼可能已經變成了他的習慣,這就跟喜不喜歡關係不大了。
賈豔濱表示,也有一種是被動的拖延:“本身你是準時的,是高效率的,但是別人老拖,漸漸地你也會覺得自己沒有必要再這麼準時、高效了,也被感染成拖延族。”
對於有觀點認為部分有拖延症的人是因為“完美主義”而致,國家高級心理谘詢師、心理教育培訓師黃家良卻有不同看法:“完美主義者把工作細化這本 是一個耗時的過程,這個過程或許在外人看來是一種拖延的行為。而事實是,真正的完美主義者是不容時間被浪費的人,他們會認為時間是有限的資源,時間被浪費 隻會令完美主義者處於焦慮的情緒之中,結果他們會更加把時間控製得細和緊。所以,真正的完美主義者與拖延症者是兩種截然相反的人。”
賈豔濱提醒,如果一個從不拖延的人突然變得拖延,則要警惕是不是抑鬱症引 起的症狀。在抑鬱症中有一個症狀叫選擇困難,患者總在“這樣好還是那樣好”中猶豫不決,結果造成拖延。“若出現這種選擇性障礙時,就要警惕了,若長期得不 到控製和改善,就會產生自我譴責的心理———‘我啥都幹不好、幹不了’,久而久之就會演變成嚴重抑鬱症。抑鬱症、強迫症與拖延都相關,拖延隻是一個表現的 症狀。”
放任“拖延”的後果可大可小:有些人自己拖拉影響到別人,自己沒有愧疚,依舊我行我素;有些人知道自己拖拉影響到別人,內心會很自責,卻又克服 不了,一直處於糾結當中。後者會比較容易產生心理障礙。“明知自己拖拉是不好的,但又沒辦法改變,這種矛盾和衝突就會引起焦慮。”
支招:“戰拖”,試試這些招
經常重複、沒有挑戰性的工作也是導致很多人拖延的原因,由於沒有足夠的新鮮感或滿足感,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現懶散、拖延的情況。賈豔濱認為,人每 天都會有一些必須做的事,但也要去做一些“我喜歡做”的事情,二者要平衡。做必須的事情是滿足我們自身的基本需要,做喜歡的事是滿足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的 需要,隻有兩種結合,人的生活才能變得豐富,從而產生寄托感,不會再去拖拖拉拉。
賈豔濱表示,要“戰拖”,首先要戰勝影響注意力的因素。“所有幹擾都要屏蔽掉。特別是對於被動拖延族,外界的各種幹擾會不斷打擾甚至阻止你去靜心地完成一件事,這時就要學會去拒絕,學會去說‘不’。”
她支招,要擺脫“拖拉機”的糾纏,必須盡量克服人為的拖拉,養成好的習慣,不要給自己借口、理由,凡是今天的事不要拖到明天。事情多時,將所有要做的、準備做的事從先後分順序羅列好,完成後打個鉤,合理安排時間。
國家高級心理谘詢師、心理教育培訓師黃家良認為,抗拒、恐懼、身心疲憊等都會成為拖延行為的誘因,要克服,試試這些招———
———源於抗拒:抗拒式的拖延並不能真正使內心得到釋放,反而會增加別人因你的行為而產生的憤怒情緒,這種狀態更加使你的抗拒感加深和加重,不單影響工作前途,更加妨礙自己的人際交往,重要的是那件工作始終都是你要完成的。
支招:容許內心對某些人事物厭惡的情緒表達,而不是壓抑,這種表達可以通過相反的行為策略來應對,同自己內心講“我越憎惡你越要最快完成,因為我就可以做我愛做的事情了”。
———源於恐懼:因恐懼而逃避不會幫助你完成工作。
支招:麵對無法應對而帶來的恐懼,你需要理清一下自己所不能應對的東西是什麼?什麼是可以自己能搞的,什麼是不能的?自己不能應對的是否可以找 到資源回來幫助自己,如果真的缺乏自己的資源,是否可向上級爭取資源,等等。當你去思考方法的時候,恐懼就不會糾纏著你,麵對這種原因的拖延,主動去思考是化解拖延的好策略。
———源於身心疲累:因為拖延行為會直接導致成就感缺失。
支招:問自己“怎樣才能獲得工作成就感?”如果由於工作時間已經相當長,而又沒有給自己進修的機會,這都會令工作成就感缺失的原因之一;最直接的方法是,馬上同自己定一個進修目標,並在一周的時間內實現這個行動。
———源於資源缺乏:這個資源不是指外在的資源,而是當事人自身的身心資源。這類人長期處於一個自我否定、自我貶抑身心的狀態,總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天生的失敗者,是一個無法獨立完成工作的人。
支招:建議谘詢“職業輔導師”,通過外在的力量幫助你重獲身心資源,幫助你確立可達成的目標,並為實現目標製訂有效的行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