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眼保健操“尋根”

作者: 來源:《健康時報》 日期:12-07-19

    “為革命保護視力,預防近視,眼保健操開始,閉眼……”這套伴隨著舒緩音樂的眼保健操,連同喊節拍的清脆童音,對如今很多已逾中年的人來說依然親切、熟悉。這套迄今已經“傳唱”了數十年的眼保健操,已伴隨幾代人成長,但它的誕生過程卻鮮為人知……

  緣起,在1961年——
  一次調查暴露嚴峻形勢
  眼保健操已經有幾十年的曆史,由於年代久遠,要找出最初的淵源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北京市教委體美處甘處長的幫助下,記者與已退休多年的原體衛處嚴亦柔處長取得了聯係。
  得知記者的來意,嚴老師的臉上浮現出慈祥的笑容,眼神中掠過一絲暖意。據嚴老師回憶,眼睛保健操最初是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的,北京市是全國第一個推行眼保健操的城市,它的誕生還要從一次健康普查說起。
  1961年,北京市教育局在全市範圍的中小學生中進行了一次視力普查,結果顯示,中小學生的近視率隨著年齡增長明顯增高,小學生的近視率為10%,初中生為20%,高中生為30%。這一組調查數字,使當時的許多人意識到,保護中小學生視力已是當務之急,勢在必行,於是便開始力求尋找一個能讓學生保護視力的良策。
  市教育局人手少,體衛處總共才3位老師,而分管學生健康工作的實際上隻有嚴亦柔1個人。當時負責全市學生健康教育工作的還有市防疫站(現北京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的於鳳翥和陳永馥兩位老師,3個人經過商量,決定自行組成一個“工農兵協作組”,並立即著手開始了在全市中小學範圍內的預防近視工作。
  那段日子給嚴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時她隻有30歲左右,是3位女性中最年輕的,每天都充滿激情地去做著一件自認為有責任去做的事情,跟著其他兩位老師跑來跑去,經常是披星戴月,早出晚歸。嚴老師還記得那年北京的夏天熱得出奇,3個人就這麼或結伴跑,或分頭跑,用“揮汗如雨”這個詞來形容是再恰當不過的了。雖然很累,但心裏裝滿了希望,就不覺得辛苦。
  回溯,在1958年——
  始創者是位體育老師
  怎樣才能讓學生提高眼保健意識,達到預防視力的目的呢?她們設想在中小學中,推廣一種能使眼睛得到保健的按摩操。這個想法和創意是前所未有的,究竟有沒有可操作性呢?她們決定試一試。經過多方查詢,她們打聽到北京醫學院(現名北京大學醫學部)體育教研組劉世明主任曾自創了一套眼保健操,於是便登門拜訪,虛心求教。這套眼保健操共8節,在劉世明的指導下,她們3人很快便熟練掌握了穴位和手法。為了驗證其可行性,她們決定首先在北京第28中學進行試點。
  記者幾經輾轉,在很多人的幫助下,終於與劉世明先生遠在西安的大女兒劉軍通過電話取得了聯係,得知劉老先生已於2002年元月去世了,當時已91歲高齡。在劉軍的記憶裏,父親是一個興趣很廣泛的人,愛好中醫,曾專門師從前蘇聯專家學習過醫療體育學。他還酷愛中國武術,對太極拳、太極劍更是情有獨鍾,長年不輟,每天早晚都要習練一遍。
  劉軍告訴記者:“從1958年開始,由於種種原因,父親的眼睛開始感覺不太舒服,在北醫三院做了青光眼手術,之後視力逐漸衰退。由於他對中醫按摩和針灸頗有研究,於是他自創了一套8節眼保健操,最初的目的是希望對自己的視力恢複有所幫助。”
  劉軍說,父親是一個很愛幫助別人的人,心地善良,鄰居若是有個腰扭傷、脖子落枕什麼的,經常會找上門來向父親求助,父親的按摩技術就這樣逐漸被傳開了,後來即便是搬家到了城外,仍然有人大老遠慕名到城外來找他。父親為了讓更多的人受益,希望能將自創的這套眼保健操加以推廣,他靠著自己當時僅存的一點微弱視力,寫出詳細的說明並繪出穴位圖解,又讓劉軍將文字謄抄整理了一遍,後來投給了北京的一家報紙。文章很快便被發表了,後來又先後被《北京晚報》和《羊城晚報》等多家報紙轉載,父親為此還收到了不少讀者來信。從此,這第一套眼保健操便開始被人所知。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一套眼保健操。
  劉軍說,父親要求幾個女兒每天都要做眼保健操,早晨醒來做1次,晚上睡覺前做1次,平時做功課時間長了也要做做。“晚年的時候,父親經常提起風靡全國的眼保健操,說這是自己為社會做出的最大貢獻,這讓他一生都感到無比欣慰。尤其是每當孫兒、孫女自己喊著節拍在做眼保健操的時候,爺爺的臉上總會浮現出笑意。
  發揚,在1963年——
  從北京風靡到全國
  從1963年開始,第一套8節的眼睛保健操在北京市部分中小學中逐漸擴大試點。
  2005年的春節前夕,在北京市宣武區和平裏小區的政府機關宿舍大院裏,在一個收拾得簡單整潔、極為普通的單元套房裏,記者見到了年近八旬的於鳳翥老人。她一頭銀灰色的發絲梳理得整整齊齊,燙著大花兒的短發攏於耳後,顯得端莊、大氣。走起路來步履生風,一點也不顯老態。她思維清晰,言語溫和,向記者細細講述了當年那段經曆。
  她說,當年頂著酷暑東奔西跑的辛苦雖然還記得,但給她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當年在整個北京市掀起的轟轟烈烈宣傳和推廣眼保健操的熱潮。當時氣氛之熱烈、聲勢之浩大,絕無僅有,至今想起仍令人激動不已。
  她還清楚地記得,當年的北京市委宣傳部部長章文鬆專門在《北京日報》頭版頭條發表了半版社論,題為《愛護眼睛》,市委書記鄧拓還為此專門在市委召開了會議(於鳳翥列席),並在會上下達了指示,要求做好中小學生的近視眼預防工作,同時會議還要求,在市、區教育局分別成立“保護視力辦公室”。於鳳翥就是當年這個市教育局臨時辦公室的組成成員之一,屬於臨時借調工作。《北京日報》還專門組織各方麵人士,針對眼保健操的普及推廣工作召開座談會,因此,整個北京市便真正開始大張旗鼓地推廣中小學生眼保健操了。
  有了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於鳳翥等人幹勁更足了,她們先是對各區、縣衛生防疫站的人員進行集中培訓,然後再由這些人負責對各學校分管衛生工作的老師進行培訓。同時,於鳳翥等人還每天在北醫三院對中小學的班級幹部進行分批培訓,再由這些班幹部回去教給同學們。
  各區教育局還經常派專人到所屬各學校,巡視做眼睛保健操和預防近視的具體情況,每天上晚自習的時候,教育局和防疫站都要派人到學校進行抽查,用照度計對教室的燈光進行測定,看亮度夠不夠,再用尺子量學生的眼睛與桌子的間距,看是否符合1市尺以上的標準距離。
  在許多人的共同努力下,眼保健操在北京市各中小學裏迅速得以普及和推廣,從市到區、從學校到班級,這項工作層層得到了落實,那時在北京市,眼保健操可謂婦孺皆知。與此同時,在北京市的帶動下,眼保健操很快被一些外地城市效仿,並在全國的中小學裏迅速推行起來。
  談到這段曆史時,如今已經76歲的於鳳翥老人離開了沙發上的靠背,上身前傾,言語之間洋溢著興奮之情,一直平和的語調顯得有些激動,還不停地做著手勢。她說,雖然那時她們3人推廣眼保健操,所做的一切,沒有一分錢報酬,但能得到上級領導的支持和廣大師生的擁護,推廣並流傳下來,這就是她們最大的滿足。她一邊說著,一邊給記者翻看她珍藏了幾十年的一本已經泛黃的小冊子,它被壓得平平整整,裏麵收錄有1963年章文鬆部長在《北京日報》發表的半版社論的全文,還有於鳳翥本人在《北京日報》二版上發表的一篇名為《保護眼睛預防近視》的數千字文章(見壓題照片——編輯注)。
  新生,在1972年——
  為了讓唱片更好聽
  隨著1966年“文革”的來臨,學校停課,老師回家,眼保健操也就半途“夭折”。於鳳翥等3人坐在一起哭了一場,她們實在於心不甘。但她們堅信,總有一天,眼睛保健操還會重見天日,因為它畢竟是一件有益於後代的好事。她們小心翼翼地保存著手繪圖解,靜靜地等待———一個備受煎熬的、漫長的等待。直到1972年,當學校恢複正常上課了,於鳳翥等人才將傾注了多年心血的眼保健操又搬了出來。
  有了以前的基礎,推廣起來就容易多了。可此時,有一個問題被人提了出來:這套操是否可行,卻還一直沒有得到專家的論證。於是,陳永馥、於鳳翥、嚴亦柔3人決定去尋找理論的支持。
  幾經周折,她們用自己的一腔熱情和真誠,請來了當時在京城最負盛名的兩位中醫按摩專家———北京中醫醫院骨按科的李玉田主任和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按摩科的盧英華主任。
  兩位專家基本上肯定了這套眼保健操的保健作用,並對按摩的手法進行了一些糾正和強調。為了更便於學習和推廣,在兩位專家的指點下,她們將原先的8節眼保健操簡化為5節。於是,第二套眼保健操就這樣誕生了,從此它就再也沒有變過,直到三十多年後的今天。
  最初在試點學校推行眼保健操時,是由班裏的衛生委員喊口令,為了更便於操作和推廣,於鳳翥等人又商量著把眼保健操製成唱片,同時打算再印一批眼保健操的標準穴位掛圖。為了實現這一願望,她們開始在全市範圍內尋找模特,挑來選去,最後敲定了北京市光明小學五年級的一名姓劉的女生,她看上去乖巧伶俐,模樣長得漂亮可愛,眼睛大而明亮,完全符合標準。掛圖的模特定了,接下來,她們又從首都體育師範學院找了一位聲音甜美的女生喊口令,又請中國唱片社給灌製了唱片,配樂用的是民樂。
幾年之後,由於使用頻繁,許多學校的眼保健操的唱片出現了磨損,而原先的製作單位又是一次性生產的,沒有餘存,於是,於鳳翥等人又開始張羅再出一套新的,而且她們下決心,這次從質量上一定要超過上一次。
  主意一定,3人各顯攻關才能,最終敲定了由解放軍軍樂團作曲,總政歌舞團伴奏,最後在農科院附近的一個錄音棚裏完成了製作。這次發行的是盒帶,伴奏音樂沒有用上次的民樂,而是使用了沙錘等打擊樂器,這樣會更加突出節奏感,聽起來比前一個版本要好聽多了。
  我們難以想像,這麼繁瑣的工作完全是由3位女性來完成的。俗話說,"三個女人一台戲",既然已經鳴鑼開場了,又得到了那麼多人的掌聲和捧場,那就一定得圓滿收場。她們的執著和付出一一得到了回報,伴奏談下來了,作曲談下來了,錄音談下來了……所有需要落實的事情都一件件地落實了。那個時候雖然每日奔波勞苦,但她們卻始終覺得很有盼頭兒,都認為自己在做一件很神聖的事情。每當成功地談成了一件事,她們都會歡欣鼓舞,異常興奮。如果失敗了,她們也會彼此鼓勵,互相打氣兒。
  她們是一個堅不可摧的團隊。
  尋覓,在2005年--
  永遠堅持的和永不回退的
  記者多方查找後得知,最初論證眼保健操的兩位中醫專家都已去世了,盧英華先生的後人現已無從查詢。所幸的是,在北京中醫醫院宣傳中心同誌的幫助下,記者經過幾番周折,終於找到了李玉田先生的後人---他的女兒李曉宏女士。
  李曉宏告訴記者,父親是2000年去世的,以前曾聽他老人家說起過眼保健操這件事,而且父親在世的時候,一直都非常重視他們兄妹二人的眼睛保健,自從北京市開始推行眼保健操,父親總是叮囑孩子們要認真做。還記得在她上小學5年級的時候,雙眼視力突然分別下降至0.5和0.6,於是父親便要求她每天晚上寫完作業後,必須要做一遍眼睛保健操。每天早晨在她起床前,父親總是自己動手給女兒做眼部穴位的按摩,等父親按摩完了,她也就完全清醒了。隨後,父親會親自帶著她到院子裏看樹,即便是在冬天清晨還看不清東西的時候,也要求她盯著那些綠色植物看上10分鍾。就這樣堅持了二三年的時間,到了初中畢業的時候,李曉宏的視力提高到0.8~0.9,到初中畢業的時候,雙眼視力已經恢複到1.0以上了,直到20多年後的今天,再也沒有回退。 

關鍵字:眼保健操,誕生,淵源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