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鏡黏膜下纖維化對早期胃腫瘤ESD的影響 纖維化程度越高,ESD效果越差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消化科 何振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07-17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已成為早期胃腫瘤內鏡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

  與傳統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相比,ESD的優勢在於,無論病變大小以及是否有潰瘍形成,均可一次性、準確地整塊切除病變,從而避免病變組織殘留,降低術後病變的複發率。

  ESD治療是否成功,一方麵取決於內鏡醫師的技術水平,另一方麵取決於病變的組織學特點,其中黏膜下纖維化和瘢痕形成是增加ESD操作難度的重要因素。

  韓國漢陽大學醫學院鄭允宰(Jae Yoon Jeong)等進行了一項回顧性研究,分析了與黏膜下纖維化相關的內鏡及病理因素,同時根據黏膜下纖維化的程度,評估了其對早期胃腫瘤ESD的影響,包括操作時間、病變整塊切除率和並發症等。

  研究發表於7月《消化內鏡》雜誌(Gastrointest Endosc 2012, 76: 59)。

  該研究對2006年11月至2011年4月期間,漢陽大學九裏(Guri)醫院161例早期胃腫瘤患者的167個腫瘤進行了ESD治療。

  單變量分析顯示,內鏡下黏膜下纖維化與腫瘤大小、腫瘤位置、潰瘍形成、組織學表現和黏膜下侵犯密切相關。

  多變量分析顯示,內鏡黏膜下纖維化與腫瘤直徑>3 cm、腫瘤位於胃近端部分(上段和中段)和腺癌(而非腺瘤)獨立相關。

  經多重檢驗校正,研究發現,僅有早期胃腫瘤位於胃中部(作為位置危險因素)仍與黏膜下纖維化顯著先關。

內鏡黏膜下纖維化對早期胃腫瘤ESD的影響

內鏡黏膜下纖維化對早期胃腫瘤ESD的影響

  此外,內鏡黏膜下纖維化程度越高(圖1、2),ESD操作所需時間越長(P<0.0001)。內鏡黏膜下纖維化的嚴重程度與病變整塊切除率較低以及ESD術中大量出血、穿孔等並發症發生率較高相關。

  ■ 專家點評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 張澍田

  上世紀90年代, ESD在日本率先被用於消化道早期腫瘤的內鏡治療。在此後的10餘年裏,這項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已成為一種根治消化道早期腫瘤安全、有效的臨床治療手段。

  在臨床診療實踐中,黏膜下纖維化是ESD操作中經常遇到的難題之一,其一方麵增加了操作的難度和時間,另一方麵還使ESD相關並發症增多,因此黏膜下纖維化常會影響ESD的療效。

  這項韓國研究發現,早期胃腫瘤黏膜下纖維化與病變大小、病變位置、潰瘍形成、組織學表現和黏膜下侵犯密切相關;黏膜下纖維化程度越高,ESD操作時間越長,穿孔、出血等並發症的發生率也越高。

  早期胃腫瘤伴潰瘍或瘢痕形成、內鏡治療後複發或腫瘤侵犯到黏膜下層,往往高度提示病變黏膜下有纖維化或瘢痕形成。

  此外,該研究提示,當病變範圍較大或病變位於胃近端時,醫生同樣須提高警惕,注意黏膜下纖維化的程度,從而避免並發症的發生。

  黏膜下纖維化的發生不僅顯著延長ESD的操作時間;更重要的是,當術者剝離黏膜下纖維化組織和瘢痕時,不能很好地辨別肌層走行和層次,因此有損傷肌層而發生穿孔的可能;同時黏膜下纖維化可妨礙術者對內鏡下切除麵上血管的辨識,若處理不當,術中出血的幾率會明顯增加。

  當黏膜下層有纖維化病變時, 在ESD治療中,術者須選擇隆起形成能力強、保持時間長的黏膜下注射液,在沒有纖維化的黏膜處行外周切開,使纖維化處於切除病變的中間部分。黏膜下剝離應從周邊開始,逐漸向纖維化部分靠近,分清黏膜下層和肌層走行及層次,最後處理纖維化程度較嚴重的部位。在纖維化導致剝離明顯困難的情況下,用圈套器的方式切除未被剝離成功的黏膜下層組織,不失為一種選擇。

  高難度的ESD操作,不僅需要內鏡醫師的高超技能和細心操作,術前與患者及家屬進行充分溝通也同樣重要。術者需要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ESD的優缺點以及可能發生的並發症。

  對ESD適應證的把握,是決定ESD治療成敗的重要因素,一方麵應嚴格遵循ESD適應證,避免非根治切除的ESD治療;另一方麵,對於部分內鏡切除困難的早期胃癌,外科手術有可能達到根治效果,此時需要術者有放棄內鏡治療的思想準備。

關鍵字:ESD,胃腫瘤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