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疼痛科的一項研究顯示,高位頸椎旁阻滯聯合手法複位治療頸源性頭痛療效優於單純高位頸椎旁阻滯,但其遠期療效尚待探討。該論文發表在《中國康複醫學雜誌》[2012,(7):621]。
研究者將40例頸源性頭痛患者隨機分為兩組(A,n=20例;B,n=20例),A組接受頸2椎旁阻滯治療,B組接受手法複位聯合頸2椎旁阻滯治療。比較治療前後及不同治療方法治療後不同時間段,患者的輕、中度頭痛天數、劇烈頭痛的發作次數及服藥劑量。
結果顯示,A組接受治療後1—2個月、3—4個月,患者的每月輕、中度頭痛天數、劇烈頭痛發作次數及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物(NSAID)的劑量分別為:2.5d、1.0次、200mg/d和7.6d、1.6次、860mg/d均較治療前2個月明顯減少,差異有極顯著意義(P<0.01);B組治療後1—2個月、3—4個月的數據分別為:2.3d、1.2次、300mg/d和3.7d、1.0次、350mg/d,較治療前2個月明顯減少,差異有極顯著意義(P<0.01);B組治療後3—4個月,患者每月頭痛天數、劇烈頭痛發作次數及口服NSAID的劑量均較A組:7.6d、1.6次和860mg/d明顯減少,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
相關鏈接:阻滯聯合手法複位治療頸源性頭痛的療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