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研究顯示,腹瀉中隻有30%的患者需要使用抗生素,而且各種抗生素療效逐步下降。抗生素使用不當,其副作用可能要大於治療作用。微生態製劑類藥物是以扶植腸道正常菌群為目的,通過生物拮抗作用,抑製病菌的生長,間接達到殺死病菌的效果。
正常人體腸道內存在著數量巨大的微生物群,以細菌為主,也含有真菌、病毒等,它們共同形成一個相互製約的微生態係統。腸道中數量多、比例大的原籍菌(或益生菌)如雙歧杆菌等長期居住在消化道黏膜表麵,黏附於腸黏膜上,甚至與黏膜長成一片,阻止致病微生物在腸黏膜定植,保持正常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在正常腸道內,原籍菌占優勢,外籍菌隻能是少數。一旦外籍菌占據優勢,勢必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當胃腸道內微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時,正確合理使用微生態製劑,對胃腸道功能重建將發揮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補充益生菌能使原籍菌重新成為優勢菌群,提高腸黏膜對致病菌的免疫應答,保護和穩定黏膜屏障。
微生態製劑分三類
微生態製劑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目前臨床應用較多的是益生菌。
益生菌通過改善宿主黏膜表麵的微生物菌群來保持腸道內菌群平衡,是對宿主有益的微生態製劑。
益生元是指一類非消化性物質,但可作為底物被腸道正常菌群利用,能選擇刺激結腸內一種或幾種細菌生長,對宿主健康有益,是一種寡糖類物質。益生元包括低聚糖類(如水蘇糖、大豆低聚糖、乳果糖等)、生物促進劑和中藥促進劑等。
合生元又稱合生素,指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混合製品,有的還添加一些維生素、微量元素。合生元既可發揮益生菌的生理活性,又可選擇性增加這種細菌的數量,使益生菌的作用更持久、顯著。
適宜治療四類疾病
微生態製劑能使原籍菌重新成為優勢菌群,提高腸黏膜對致病菌的免疫應答,保護和穩定黏膜屏障。微生態製劑適宜治療以下四類消化係統疾病:
腹瀉:微生態製劑可以預防和治療腹瀉,包括小兒病毒性腹瀉(輪狀病毒感染)、旅遊者腹瀉、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困難梭狀芽孢杆菌腹瀉、放射相關性腹瀉、hiv感染者的腹瀉。此外,微生態製劑對黴菌性腸炎療效確切,無明顯不良反應。
炎症性腸炎:包括克隆病和潰瘍性腸炎,這兩種疾病可能與腸道微生態菌群紊亂有關。此外,在緩解期給予患者口服微生態製劑,可與5-氨基水楊酸一起防止潰瘍性結腸炎的複發。
腸易激綜合征(ibs):ibs屬於運動分泌障礙的功能性紊亂,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及排便異常,而係統檢查沒有發現器質性病變。ibs發病機製尚未闡明,ibs患者50%~60%存在腸道菌群失調。服用微生態製劑,可以很快改善症狀,恢複正常。
幽門螺杆菌(hp)感染:微生態製劑可減少治療hp金標準藥物所引發的不良反應,結合乳酸杆菌可明顯減輕腹瀉、惡心、味覺障礙等不良反應。
特殊人群要慎用:微生態製劑是一類對肝腎功能影響較小的製劑,但也有致肝膿腫、菌血症、腦膜炎、心內膜炎等不良反應的報告。因此,免疫缺陷者、抵抗力低下的特殊人群要慎用。另外,微生態製劑大多數為細菌或蛋白,在服用時應警惕過敏反應,特別是過敏體質者。
選準用藥時機:對由細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瀉,早期應用微生態製劑無效。因為此時補充的益生菌還不足以對抗致病菌。正確的用藥方法是在使用抗感染藥和抗病毒藥後期,輔助給予微生態製劑,以恢複菌群平衡。
聯合用藥須謹慎:微生態製劑一般不宜與抗生素、抗菌藥、活性炭、鞣酸蛋白、鉍劑、氫氧化鋁同服,以免殺滅菌株或減弱藥效,前後需要間隔兩小時。
忌熱水送服:大多數微生態製劑不耐熱,服用時不宜用熱水送服,以免使活性喪失,宜選用溫水。
存放需冷藏:溫度越高、濕度越大,活菌存活時間越短,因此應嚴格按儲存條件保存,最好放入冰箱冷藏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