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頭暈耳鳴可能是腫瘤

作者:神經外科賀曉生教授 來源:搜狐博客 日期:12-06-20


  神經瘤起源於聽神經鞘,是一典型的神經鞘瘤,由於沒有神經本身參與,故恰當稱謂應為:聽神經鞘瘤,是常見顱內腫瘤之一,好發於中年人,高峰在30-50歲,無明顯性別差異。

  聽神經瘤因源自神經膜,故而又稱聽神經鞘膜瘤,為小腦腦橋角常見的良性腫瘤,多見於30—50歲的中年人,女性多於男性,由於本病的早期初期耳鳴、耳聾和頭暈,故多初診於耳科。

  腫瘤在內耳道內逐漸增大將推動或壓迫聽神經、前庭神經和伴行的內聽動脈,後者又將影響內耳血供,作為感覺結構退變,表現為單側緩慢進行性,(偶呈突發性)耳聾,高調耳鳴、頭暈和不穩感,腫瘤也可直接破壞骨迷路而產生類似症狀,若中間神經與麵神經被推壓將出現耳內疼痛,涎腺與淚腺分泌改變,舌前味覺異常,半麵肌痙攣,肌無力或癱瘓,腫瘤向小腦腦橋角方向發展,首先破壞岩尖及其上的三叉神經節,引起患側麵部麻木,角膜放射消失等。若腫瘤與腦幹和小腦接觸並使之受壓,可引起自發性眼震和共濟失調,腫瘤過大引起周圍靜脈回流障礙,腦脊液循環受阻,可使顱內壓升高,出現頭痛,惡心嘔吐等。

  (1)早期症狀:①耳鳴:為一側性,音調高低不等,漸進性加劇,多與聽力減退同時開始,但也可能是早期唯一症狀。②聽力減退:一側漸進性耳聾,早期常表現為與人談話時,聞其聲而不知其意,漸發展為全聾。③眩暈:少數表現為短暫的旋轉性眩暈,伴耳內壓迫感、惡心、嘔吐,如膜迷路積水症狀,但大多表現為不穩感;因腫瘤發展緩慢,前庭逐漸發生代償而可致眩暈消失。④患側耳內深處或乳突部疼痛,外耳道後壁麻木感。

  (2)腫瘤已侵入或原發於顱後窩的症狀:①三叉神經感覺支受累;同側麵部麻木。②可出現同側周圍性麵癱。③晚期,腫瘤壓迫小腦,則出現發聲不清,運動失調。④頭痛:初起位於枕部及頂部,晚期因顱內壓增高則全頭痛;尚可伴有視力障礙及大腦傳導束的受累症狀。

  診斷檢查

  1、純音測聽呈單側音神經性聾,曲線多為高頻陡降型,少數為平坦型或上升型,自描測聽曲線多為Ⅲ、Ⅳ型,偶見Ⅱ型,音衰變試驗絕大多數為陽性,雙耳交替響度平衡和短增量敏感指數試驗無響度重震現象,響度不適閾升高,言語識別率明顯下降,多在30%左右。 聲導抗測試:鼓室導抗圖正常,鐙骨肌聲反射閾升高或消失,潛伏期延長,常有病理性衰減。耳蝸電圖描記:若無內耳供血障礙,CM可保持正常,AP波明顯增寬,其反應閾常較純音聽閾為低。聽性腦幹誘發電位描測顯示:患側Ⅴ波潛伏期及Ⅰ-Ⅴ波間期較健側明顯延長,甚至Ⅴ波消失,晚近有用⊿Ⅴ值查找聽神經瘤者,準確性較高,臨床證明電位異常程度與瘤體大小相關。

  2、前庭功能檢查:多數病人可用眼震電圖描記向健側的自發眼震,各種誘發試驗反應普遍偏低,常有向患側的優勢偏向。

  3、神經係統檢查,多有第Ⅴ、Ⅶ、Ⅸ、Ⅹ、ⅩⅡ腦神經受累的表現,腦脊液檢查蛋白含量升高。

  4、影像學檢查:岩錐各投射位X線平片或斷層片顯示患側內耳道擴大,變形或有骨壁破壞,內耳道腦池造影、CT、MRI不僅可發現很小或未進入內耳道的腫瘤,且能顯示中流的外形與周圍組織的關係,有助於腦膜瘤,膽脂瘤等鑒別。

  診斷:根據典型症狀與檢查結果多可確診,難在早診斷,也貴在早診斷,需與突聾和梅尼埃病變鑒別。

  治療方法

  盡早施行切除術是唯一有效的辦法,局限於內耳道的腫瘤多采用顱中窩、迷路或迷路後進路,在手術顯微鏡明示下,並對麵神經和心髒嚴密監護下仔細分塊摘除,壓迫並與腦幹、小腦粘連的大中流或雙側腫瘤則須與神經外科合作經枕下或聯合進路切除。

關鍵字:聽神經瘤,眼震,潛伏期延長,耳蝸電圖,供血障礙,影像學檢查,前庭神經,涎腺,鐙骨,全頭痛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