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衛生部部長陳竺在出席“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策略研討會”時表示,將通過深化醫改為控煙助力,逐步把戒煙谘詢和藥物納入基本醫保。一石激起千層浪,醫保製度是否應該為戒煙埋單,成為坊間熱議的焦點。
控煙是個社會問題,幫助更多的人戒除煙癮,無論如何都是一件有益社會的好事。但是,綜合目前的戒煙醫學水平和醫保製度實施情形來看,戒煙成本是否應由醫保來承擔,很值得商榷。
關於戒煙,有這麼一句據傳是來自丘吉爾的冷幽默:“戒煙?太容易了,我都戒了200多次了!”生活中,戒煙“200多次”的沒見過,經常聲稱“要戒煙”但每次總是堅持不了幾天者,見過很多。
但戒煙說難歸難,說易也易:經常見到,有些年輕人婚後為準備生育而戒煙戒酒,多數都很容易,至少是在連續幾年的時間內“階段性成功”;一些開始照顧孫輩的老煙民,很多也能成功地戒斷煙癮。這說明,煙癮和真正的疾病還是有區別的,治愈疾病基本需要藥物,戒除煙癮卻隻要有意誌力即可,而且基本上也隻能依靠意誌力。
按目前的醫學水平,還沒有哪一種藥,可以真正讓煙民藥到癮除。既然沒有明確效果,即便煙癮可以歸於疾病之列,將其納入醫保也是一種浪費。
換個角度,從目前的醫保製度實施情形來看,戒煙入醫保也有過於奢侈之嫌。目前,雖然基本醫保製度的覆蓋麵越來越廣,然而保障程度卻很低,除了報銷率不高之外,還有很多病種未能列入。可以說,以保障範圍和支付能力而論,我國的醫保仍然很窮,時有捉襟見肘之虞,還不具備應付煙癮的能力。用尚不富裕的全民醫保錢,打著有利廣大非吸煙者的招牌,給部分人群的壞習慣埋單,顯然是有些說不過去的。
其實,要想控煙取得更好效果,所有針對個體的藥物都是低效的,控煙更需要的是社會化的硬措施:嚴格公共場所的禁煙製度,嚴控公務招待的煙草消費,強製煙盒上印刷令人作嘔的圖片和更嚴厲的警示文字,強製煙草企業的軟廣告不出現在公共媒體上,切實做好電影電視節目中的控煙……這些,都遠比戒煙進醫保更有效。▲
(作者為河北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