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指南是怎樣煉成的?國際指南網提出臨床實踐指南的國際標準

作者:邵佩 編譯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04-06

  臨床實踐指南的製定過程差異較大,且很多指南不符合基本的質量標準。設定指南製定的標準有助於學術組織確保其推薦意見是以證據為基礎,並有助於指南使用者辨識高質量指南。

  因此,作為一個擁有93個組織團體和89名成員(來自46個國家)的指南製定體係——國際指南網(GIN),組織跨國、跨學科專家們通過檢索PubMed、製定指南的組織機構的網站、Google和Google 學術搜索,檢索出與指南製定相關的手冊、草案和已發表文章等,從中確認並提出了高質量的臨床實踐指南所應具備的11項重要組分(下表)。論文4月3日發表於《內科學年鑒》[Ann Intern Med 2012,156(7):525]雜誌。

inserted image

  ■ 專家點評

  臨床實踐指南的製定應當科學、規範

  北京大學循證醫學中心 詹思延

  製定和推廣臨床實踐指南,作為當前規範醫療衛生服務的重要舉措已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因為遵循指南可降低臨床實踐的不一致性,減少不同醫療機構和不同臨床醫師間醫療水平的差異、避免不必要的診斷試驗,防止采用無效的治療手段,給患者提供最經濟有效的治療。

  但如何保證指南的科學、公正和權威,則是指南製定過程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一個好的指南應該做到:① 基於對現有證據的係統評價;② 由來自專業團隊、各學科的專家和主要相關團體的代表共同製定;③ 適當地考慮重要患者亞群體和患者偏好;④ 過程透明,使幹擾、偏倚和利益衝突最小化;⑤ 對各備選幹預措施及相應的結局之間的關係提供合理的解釋,並對證據質量和推薦意見進行分級;⑥ 當有重要的新證據時,要對原有指南進行合理地重新審議和修訂。

  但現實中的指南往往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① 研究質量的不確定性;② 係統綜述的局限性;③ 指南製定方法學缺乏透明度;④ 未能成立包含多領域利益相關者、多學科的指南開發團隊;⑤ 指南中相互矛盾的推薦意見;⑥ 不可調和的利益衝突;⑦ 不能全程使用嚴格的方法學。

  我國近年來發布的指南數量逐年增加,但質量不容樂觀,上述的問題不僅存在,甚至更為嚴重。以2006-2010年在同行評閱的醫學期刊雜誌上發表的327篇指南為例,其中57篇缺乏任何涉及製定方法學的描述,剩餘的270篇指南采用國際公認的指南製定過程質量評價工具AGREE進行評價,大部分指南的開發質量不高,因此,亟需要製定指南的方法學,即“指南學”。

  國際指南網(GIN)此次在《內科學年鑒》上發表的係統綜述,在係統梳理、全麵總結既往各種指南開發要求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高質量的臨床實踐指南應該具備的11項重要組分,並詳細描述了每個組分的要求,對我國各臨床專業團體製定相關臨床指南具有重要指導性意義,應當予以重視。

關鍵字:臨床實踐指南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