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路走來,他們與轉化醫學同行”——國內部分轉化醫學中心負責人訪談錄摘要

作者:陳婕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03-15

inserted image
inserted image

 

  3月1日和8日,本報E7版連續刊出了轉化醫學專題“概念篇”和“成果篇”。今年春節前後,本報記者兵分兩路,走訪了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近十家轉化醫學中心,分享了中心負責人對轉化醫學的認知與思考,也讓轉化醫學從一個概念上升為一種具體可行的操作模式。希望您也能從這些轉化醫學先行者的感悟中有所啟迪、有所收獲。

  轉化醫學,不隻是“新瓶裝舊酒”

  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臨床實驗中心主任、同濟長海轉化醫學聯合研究中心負責人之一的劉善榮教授指出,轉化醫學雖然被許多人視為“新瓶裝舊酒”,但是它的提出確實非常必要。轉化醫學是對既往“產學研一體化”等類似概念的規範與梳理,並從理論層麵對於如何將科研成果更快、更好地轉化為臨床實踐提供了指導,因此轉化醫學不隻是“裝舊酒”的“新瓶”。轉化醫學促使人們更加關注科研成果能否真正轉化為臨床應用,科研設計是否具有臨床意義,有無臨床應用的可能性,這種關注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實驗設計和過程,並對論文投稿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轉化醫學研究的最大價值在於,它使科研工作者(含臨床醫生)投入更多時間來思考研究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前景,更願意聚焦於一些棘手的臨床難題,從而造福於患者。

  各司其職、溝通協作,用同一種語言對話

  中國人民解放軍307醫院青藤轉化醫學中心負責人劉兵研究員和劉毅博士認為,臨床醫生和基礎研究者是從事轉化醫學的主體,兩者分工不同、職能各異。臨床醫生的優勢在於對臨床資源的把握,而基礎研究者的優勢在於對科研方法和技術的熟練運用。轉化醫學的起點是凝煉臨床問題,所以對於每一位臨床醫生而言,做好本職工作就是對轉化醫學的最大支持,如此才能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更多有價值的問題,並通過與基礎研究者的協作來合力解決。

  轉化醫學的優勢在於,將此前科研的“單兵作戰”模式轉變為“團隊作戰”,強調臨床醫生與基礎研究者進行積極互動,而反複、持續的溝通交流是互動不可或缺的部分。這種溝通交流是雙向的,即臨床醫生提出臨床問題並與基礎研究者進行探討,通過臨床數據來驗證解決方案的可靠性並提出進一步改進建議,而基礎研究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應及時與臨床醫生溝通,根據臨床數據的反饋情況,及時調整下一步研究方向或研究策略。

  然而,由於基礎與臨床工作者的學習和工作背景大不相同,兩者之間的溝通交流並不能保證有效、順暢,因此轉化醫學的提出使兩者有機會用同一種語言進行對話,有助於更好地開展團隊協作。

  探尋合作模式,讓轉化醫學變得“觸手可及”

  作為“同濟—長征轉化醫學聯合研究中心”日常事務的管理者,韓煥興教授思考了許多讓轉化醫學變得更切實可行、更“親民”的方式。例如設立一個由7~8名技術精幹的基礎研究者組成的智囊團,為臨床醫生提供科研思路,並幫助其完成分子生物學、免疫病理和細胞生化等方麵的具體技術工作。此外,韓教授還注意到,臨床醫生作為研究生導師,常常因工作忙碌而無法手把手指導醫學生,所以他設想在臨床導師指明研究方向之後,讓科研團隊參與學生培養,幫助其完善科研思路,傳授常用的研究方法和技術,並在研究過程中加以輔助。如此一來,臨床醫生、基礎研究者和醫學生就在轉化醫學編織的網中緊密相連,相互協助、共同努力。

  培養轉化醫學人才:以“臨床醫學科學家”為目標

  南京軍區總醫院腎髒病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簡稱“中心”)劉誌紅院士指出,轉化醫學旨在滿足臨床需求,而身處一線的臨床醫生最能強烈意識到需求所在。單憑優秀的臨床醫生是不夠的,轉化醫學需要臨床醫學科學家(physician-scientist)。臨床醫學科學家首先是勤於實踐、醫術精湛的臨床醫生,同時還掌握了科學研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了解臨床與基礎研究在思維模式上的不同之處,如此才能在看似平凡的臨床工作中敏銳地發現問題,並找到準確的基礎研究方法加以解決。此外,他們還須具備尋找合適合作夥伴來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還需具備與基礎研究人員,甚至企業、政府對話的能力。

  臨床醫學科學家強調臨床與基礎相結合,劉院士數十年如一日白天看病、晚上做科研的經曆就是對臨床醫學科學家的最好詮釋。在轉化醫學提出之前,其實劉院士已經在不自覺地從事轉化醫學,但她認為,轉化醫學這一概念的提出有助於將這種不自覺被動的職業行為轉變為自覺主動的發展追求,並將轉化醫學從個體實踐變成一個係統化的、科學的醫學發展模式,從而推動學科發展。

  為了培養臨床醫學科學家,“中心”每周都會組織期刊俱樂部(journal club)活動來學習最前沿的基礎研究資訊,並通過疑難病例討論來訓練臨床思維和凝煉臨床問題的能力。部分對科研有進一步需求的臨床醫生和醫學生還能從實驗室會議(lab meeting)的研究進度彙報中得到科學研究的啟示。

  感悟轉化醫學:創新管理、應對挑戰、自我實現

  管理創新、製度支持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轉化醫學研究所負責人江忠儀教授和王偉教授認為,轉化醫學是科技理念與科技管理手段的創新。轉化醫學以臨床問題為導向,涉及發現問題、建立研究體係,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實用措施,直至最終轉化為公共衛生政策製度的諸多過程,這對管理者提出了較高要求:既要擁有轉化醫學的理念、知識和能力,又要具備洞悉醫學發展的全局觀念和戰略部署,如此才能提高轉化醫學的效率。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在製度方麵進行了一係列有益嚐試,旨在促進臨床醫生積極投身科研,並從中獲益。如設立“科研工作日”製度,允許獲得國家級課題的臨床醫生每年有20%的帶薪工作時間用於科研,同時在個人和科室考評體係中更注重對科研能力的考量,並組織各類學術沙龍,讓臨床醫生和基礎研究者有機會麵對麵溝通交流。

  明確挑戰、理性應對轉化醫學方興未艾,但挑戰在所難免。江教授認為,挑戰主要來自以下兩方麵,並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一是如何評價什麼樣的研究屬於轉化研究?建議從臨床預防、診斷、治療、康複的需求出發,來判斷研究的領域、方向等能否滿足上述需求或促進新器械、新藥物的產生。二是轉化研究項目由誰執行?如何評價?建議依據實用價值綜合考慮,而不是僅參考發表文章的數量和影響因子,因為轉化醫學的主戰場在醫院,臨床醫生無疑是從事轉化醫學的主力軍。

  治病救人、自我實現 患者從轉化醫學中的獲益顯而易見,對於臨床醫生而言,轉化醫學的價值更多在於精神層麵。轉化醫學有助於提高臨床診療水平,讓新技術和新成果真正惠及患者,從而實現臨床醫生治病救人的願望。與此同時,江教授和王教授也期待著有朝一日建立更完善的體製,將轉化醫學中的專利等成果更多地納入人才評價體係,讓臨床醫生在精神層麵之外也能從轉化醫學中獲益。

  發展轉化醫學:傳承曆史、明確方向、積極合作

  據協和轉化醫學中心負責人之一的於學忠教授介紹,北京協和醫院具有悠久的轉化醫學研究曆史,在建院之初就是中國轉化醫學研究的搖籃,並產生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在既往優勢的基礎上,經過多次學術委員會研究及院科主任討論,確定了以下轉化醫學主要研究方向:中樞神經係統疾病的幹細胞再生修複治療,胰腺癌臨床特征及分子機理的整合性研究,HIV/AIDS研究,慢性代謝性疾病研究,風濕免疫疾病研究,創新藥物研究開發技術平台建設,過敏原醫院製劑向過敏原體內診斷與治療製劑新藥的轉化研究。

  此外,協和轉化醫學中心自成立以來,建立了靈活機製以引進高端人才,還積極推進與國內外轉化醫學研究項目的合作交流,並在去年5月成功舉辦了第四屆轉化醫學研究國際論壇。

關鍵字:轉化醫學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