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克羅恩病較為少見,由於表現複雜多樣,很難獲得典型的病理組織,且缺乏診斷上的所謂“金標準”,即使經過全麵檢查及評估,臨床上亦常出現未能確診或誤診的情況。作好鑒別診斷,抓住其他部位消化道病變的查找,發現透壁性、慢性炎症病灶,詳細詢問腸外表現,識別有無並發症、合並症的發生,結合X線、內鏡檢查及活檢,是正確診斷食管克羅恩病的關鍵。
病例分享
患者男性,54歲,因“進食後腹脹伴噯氣、反酸1個月餘,進食哽咽感2周”入院。患者有午後低熱,無腹痛、腹瀉,無胸悶、胸痛等表現。近1個月體重下降約7.5 kg。既往體健,查體無明顯異常。
患者曾先後在外院及我院3次行胃鏡檢查,均提示食管距門齒35~39 cm前壁左側見黏膜隆起,表麵高低不平,潰瘍形成(圖1),質硬,易出血,考慮食管癌;超聲胃鏡示,局部食管壁各層結構消失(圖2);胸部增強CT也提示食管下段管壁增厚,符合腫瘤表現。但病理示食管鱗狀上皮輕度增生,並見炎性肉芽組織和炎性滲出壞死物,符合炎性潰瘍。故再行腸鏡及小腸鏡檢查,顯示回盲部潰瘍(圖3),小腸無異常;腸鏡病理示炎性肉芽組織和炎性滲出壞死物,符合炎性潰瘍,灶性區似有裂隙性潰瘍。
綜合考慮病人病史及各種輔助檢查,診斷為:(食管)克羅恩病。在營養支持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抗腫瘤壞死因子(TNF)抗體和硫唑嘌呤治療2個月,效果不明顯,加用潑尼鬆和甲硝唑治療4個月後好轉(圖4)。
相對較為少見
克羅恩病(CD)是一種原因不明的非特異性炎性腸病( IBD)。病理顯示,CD是一種慢性肉芽腫性病變,可累及黏膜至漿膜,貫穿腸壁,病變多呈節段性、非連續性分布,可累及胃腸道,甚至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以末端回腸和近端結腸最為常見,食管CD少見。
有報告稱,食管CD在成年CD患者中占0.3%~2%,而在兒童CD患者中占6.5%;由於不是所有的CD患者均檢查胃鏡,所以食管CD在CD患者中實際所占的比例或者更高一些。
臨床表現複雜,容易誤診和漏診
食管CD一般以胸骨後疼痛、吞咽困難、吞咽疼痛、反酸等症狀為主;伴有胃腸道其他部位的病變時,可出現腹痛、腹瀉、腸梗阻等表現;也可伴有發熱、營養不良、體重下降、關節炎、口腔潰瘍、結節性紅斑等腸外表現。有時,食管CD可以無症狀,而是在發現其他部位的CD時,再檢查胃鏡發現。常見並發症有食道的狹窄、梗阻、穿孔、竇道形成和癌變。
由於食管CD表現複雜多樣,很難獲得典型的病理組織,且缺乏診斷上的所謂“金標準”,即使經過全麵檢查及評估,臨床上亦常出現未能確診或誤診的情況。食管CD可能誤診為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癌、食管淋巴瘤、食管結核等,還需要與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白色念珠菌感染相鑒別。
可以通過抑酸、抗炎等診斷性治療、病變組織反複活檢、結核菌素試驗等,結合患者的病史、體征和其他輔助檢查進行鑒別診斷。如能緊緊地抓住其他部位消化道病變的查找,發現透壁性、慢性炎症病灶,詳細詢問腸外表現,識別有無並發症、合並症的發生,結合X線、內鏡檢查及活檢,是正確診斷食管CD的關鍵。
食管CD是一種兼有破壞性與增殖或修複性的病變。食道造影可顯示潰瘍、狹窄、息肉或瘺管的形成。患者在胃鏡下常表現為:口腔潰瘍、食管淺表糜爛、狹窄以及後期的縱形或橫形潰瘍形成,黏膜下層高度增生造成的鵝卵石樣改變,可能同時伴有食管黏膜的充血、炎症反應、組織易碎、結節性增厚、炎性腫塊的形成等;病變80%位於下段食管,15%同時位於中段和下段,3%累及全食管。
超聲內鏡可見食管病變部位結構、層次破壞。典型的病理組織學特征是非幹酪壞死性肉芽腫形成,黏膜下層增厚,淋巴細胞聚集等,但由於CD常累及食道全層,僅僅通過內鏡在黏膜取材,獲得典型病理的可能性隻有7%~9%。病理往往隻能作為排除其他疾病的依據。建議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由經驗豐富的內鏡醫生,多次取材、多點取材、深取,或大塊取材,以提高診斷率。
尚無特異療法和明確的用藥指南
對於食管CD患者,可以按照CD的內科用藥原則,在全身營養支持的基礎上,給予氨基水楊酸類、皮質類固醇類、免疫抑製劑、抗生素、生物製劑等藥物的合理選擇和聯合應用,可以使病情好轉。
有文獻報告,對於食管CD,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通過霧化吸入給予的效果更好;推薦使用胃酸抑製劑,改善疼痛症狀。
外科手術治療僅適用於病變局限、藥物治療無效,或已有食管梗阻,或合並穿孔、內瘺、出血者,但本病有反複發作的傾向,術後並發症發生率及複發率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