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的時候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會發覺已經無法挽回。”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病理學家劉彤華在盤點當前醫院病理科“家底”時,用這樣一句話來表示內心的感受。
病理診斷被醫學界公認為疾病診斷的“金標準”,也是為患者提供個體化治療的基本保證。病理診斷報告的準確與否將直接影響患者的健康和命運,尤其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病理醫師不足2萬人,全國各類醫療機構開放總床位已將近500萬張。按照2009年衛生部出台的《病理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規定,病理醫師按照每百張病床1~2人配備。而如果僅按照每百張床位配備1名病理醫師來計算,目前國內病理醫師的缺口將近3萬人。
“如果再不重視對病理科的建設,僅靠吃‘老本’,病理科絕對要陷入危險的境地。”1月29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劉彤華難掩對病理科現狀的憂慮。
相比其他科室,病理科更需要積累性與經驗性。“不管使用什麼高級的設備,最終的讀片還是需要人來判讀,即便是已經熬了十幾年的病理醫師,有時還會對簽發的病理報告‘心存疑問’。”從事60多年病理學研究的劉彤華告訴記者,現在她依然保持著每天看各種病理片的習慣。
這也直接決定了病理醫師培養不會是“短平快”的過程,而是需要長時間的累積與多年從業經曆的沉澱。
此外,病理檢查收費過低,也是導致病理學科萎縮的重要原因。近年來,隨著檢驗、影像設備不斷推陳出新,收費也不斷攀升。而病理診斷主要還是靠半自動的製片和顯微鏡下閱片。“病理檢查收費遠低於其他醫療項目收費,這完全不能反映病理診斷的技術含量。”劉彤華說。
以北京地區為例,1998年一次病理活檢收費40元,如今費用依然是40元。“從組織取出到發報告,我們7道工序始終沒變。”劉彤華半開玩笑地說,不用比房價,就以普通蘿卜白菜的價格來說,也至少翻了一倍了吧。
劉彤華坦言,病理科可能不會直接產生經濟效益,但其效益重點是與臨床醫生共同對各種疾病作出診斷,並且為各種疾病的發展、預後提供指導性建議,醫院病理診斷水平直接影響醫院各類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水平。
“所以,不應該把病理科作為醫院的盈利科室來看待,反而應在政策、資金、硬件設施上給予病理科更大的支持。”劉彤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