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 聊聊醫患那些事

作者:楊力實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01-12

  放慢我們疾馳的步伐,等等後麵的靈魂,逐漸成為忙碌一族的共識。城市快節奏的生活、醫院緊張忙碌的臨床和科研工作,使我們的情緒緊張、煩躁不安,感受鮮活生命的能力減弱了,失去了傾聽病人訴說的興致與耐心。上海六名醫務人員和同仁醫院徐文醫師的厄運再次拉響了醫患關係的警鍾,也帶給我們絲絲寒意。歲末盤點的時刻讓我們去與法律專家和優秀新聞工作者聊聊,去思索救死扶傷的真諦,醫務工作者的尊嚴快樂與榮譽,媒體的責任與擔當。

  對話法律專家 關鍵詞 案件特點 敗訴原因 寧波模式

  醫患糾紛案件特點 陳誌華律師介紹,我國《侵權責任法》自2010年7月1日開始施行至今,已有一年半的時間,但其影響遠不如2002年舉證責任倒置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新法的實施並未緩解日益緊張的醫患關係。在過去的一年裏,法院審理醫療糾紛案件的方式並無太多明顯的變化。關於醫院在法庭敗訴的比例,盡管缺乏官方統計數據,但據陳律師不完全調查,醫院敗訴率不低於70%,比例在明顯升高。

  醫院敗訴的原因 陳律師指出,醫院敗訴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醫務人員普遍缺乏法律意識是其中原因之一。對於該法設定的某些強製性法律規範,如替代醫療方案的告知問題,部分醫院領導稱仍在討論中。

  醫院敗訴比例增多的原因之二,是醫務人員的醫療行為確實存在某些瑕疵。凡參與處理過醫療糾紛者發現,在一些惡性醫療糾紛案件中,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

  醫院敗訴增多的原因之三,是醫療糾紛的專業評判者發生改變。以往,醫療糾紛的專業鑒定多由醫學會組織,評判者是真正的專業人士。但是,醫學會鑒定專家拒絕在鑒定書上簽字和出庭接受質證,使得其鑒定書的法律效力不斷在法庭上受到質疑。相反,各類社會司法鑒定機構的鑒定書卻普遍受到法官的青睞。因而,法院普遍采信司法鑒定結論而置醫學會鑒定結論而不見,這種現象很普遍。目前,由何種機構進行鑒定,已成為醫患雙方博奕的另一戰場。

  醫院敗訴比例增多的原因之四,是政府社會和諧政策的影響。醫療糾紛往往涉及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當事者的情緒一般均較為激動,非常容易出現過激行為而影響社會穩定。在這種情況下,醫院在政府的“建議”下支配一定數額的“社會和諧費”即屬正常現象。

  陳律師還介紹,處理醫療糾紛的“寧波模式”效果顯著,該模式現已在全國被大量複製並不斷改進,根本原因是該模式找到一種解決醫療爭議的新方法。事實證明,患者之所以選擇非理性的方式維權,主要原因是通過所謂正常方式(如法院訴訟),其權利難以得到有效而公正的維護。這就是“寧波模式”最深遠的影響。

  對話新聞記者 關鍵詞 八毛門事件 媒體反思 醫院危機公關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白劍峰說,“八毛門”事件是研究醫患關係的經典案例,醫生、患者、媒體三方都能從中受到啟發。盡管最初炮製這一“烏龍事件”的媒體沒有道歉,也未被追究任何責任。但是,很多其他媒體發表了《八毛門醫患言和,還缺媒體道歉》等文章,這是媒體進行自我反思的良好開端。

  眼下,質疑醫生似乎已經成為公眾的習慣性思維。隻要發生醫患糾紛,人們總是下意識地譴責醫生無德。而媒體也總是“順應民意”,“一邊倒”地炮轟醫院、質疑醫生。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中,醫生往往有口難辯,即便是被誤解、被冤屈,也很難獲得理解和同情。

  在信息時代,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很大程度上來自媒體。而一些媒體為了追求轟動效應,過度關注醫療行業的負麵新聞,無形中放大了醫患矛盾,加深了雙方的猜疑和誤解。近年,醫療衛生領域的失實報道越來越多,不僅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而且損害了公眾的判斷力。

  當前,我國正處於矛盾凸顯期,醫患關係尚未達到理想狀態。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媒體更應肩負起傳播主流價值觀的使命,保持冷靜理性,積極化解矛盾,努力成為社會傷痕的彌合者,而非撕裂者。

  在這次“八毛門”事件中,深圳兒童醫院應對危機的策略也是值得肯定的。麵對媒體的質疑,醫院及時召開新聞發布會,用事實說話,不回避矛盾,及時發出了正麵的聲音,有力地平衡了輿論。而在患者道歉之後,醫院的公開聲明也表現了大度、寬容、理性的高姿態,樹立了醫院良好形象。

  ■ 2011 部分醫患糾紛回顧

  1月31日1名患者因心髒瓣膜術後感染身亡,其家屬將上海新華醫院6名心胸外科醫生打傷,一名醫生因胸部外傷被送入ICU治療,餘無生命危險。

  4月19日1名患者認為B超醫生“在檢查中下手過重,導致其病情加重”,將遼寧省大連市第二人民醫院1名B超醫生連捅數刀後逃走。傷者因傷勢過重於下午14時30分死亡。犯罪嫌疑人畏罪從22樓跳樓自殺。

  5月30日1名因“先心病”死亡的患兒家屬糾集近百人封堵江西省上饒市人民醫院、毆打醫生,幹擾正常的醫療秩序。

  8月21日 廣州1名出生僅6天的新生兒因腹脹被轉入深圳市兒童醫院,醫院告疑為先天性巨結腸,建議進行造瘺活檢手術。其父稱醫院告知手術費超過十萬,拒絕手術,後到廣州市兒童醫院就診,稱開了八毛錢石蠟油就“治愈”了。此事經媒體以“八毛錢治好十萬病”的噱頭報道後引發網上熱議,隨後導致醫患信任危機,該院多名患兒家屬拒做手術,導致病情惡化。

  9月8日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一位肺癌晚期患者家屬因“醫生態度不好、配藥慢”將穆新林醫生毆打致傷,打人家屬被拘留。

 inserted image

(這是徐文醫師康複中寫下的一段話)

  9月15日 一名就診男子衝進同仁醫院內,持刀將耳鼻喉科主任徐文連砍數刀後逃離。徐文隨後被送至手術室,經9個多小時搶救,脫離生命危險。

  9月21日 患兒小涵因重症手足口病入住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兒科治療,好轉自行出院,後因病情進展再次入院。患者家屬不信任就診醫生,要求全程參與專家會診討論並進行錄音,被稱為“錄音門”。

  10月26日 劉冬梅在廣東省南海區紅十字會醫院(簡稱南海紅會醫院)產下1名胎兒,被告知為女嬰,且出生已死亡。近40分鍾後親屬趕到,發現嬰兒仍活動,且為男嬰,隨即送ICU病房救治。目前,早產兒已轉入佛山市婦幼保健院治療,情況良好。12月2日,衛生部通報了該起重大醫療責任事故,並提出加強醫療質量安全管理的要求。(閆睿 整理)

  ■ 小結

  現代醫學的模式下,病人被割裂成一個個係統,分別被不同的機器和醫生檢查、治療,但事實上每個人都不是一個物件,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有靈魂的個體,當醫生進行自己的診療工作時應當時刻牢記,自己麵對的是至高無上的生命,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北京宣武醫院淩峰教授曾說過,作為一名醫生,雖然我們承受了很多的壓力和痛苦,但是每一天我們也在享受著患者帶給我們的快樂:在探索中經曆痛苦,在發現中回味快樂;在救治中承受壓力,在康複中享受快樂;在合作中克服狹隘,在理解中嚐到快樂;在研究中耐受寂寞,在成就中升華快樂。醫生們要從心底裏為患者著想,因為,你的命有多重,病人的命就有多重。

關鍵字:醫患糾紛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