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心血管病專家郭加強教授辭世

作者: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供稿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0-06-01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著名心血管病專家,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分會第一屆主任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前院所長,原中國心血管技術協作培訓中心主任郭加強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2010年5月24日7時38分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87歲。 

  郭加強生平 

  郭加強同誌,曾用名郭威,又名郭芹,1923年11月出生於營口。1940年底至1941年春為冀魯邊區青救會組員。1942年至1944年在四川白沙先修班民國中大醫院學習。1944年冬至1945年夏在國民黨印緬遠征軍50師148團任下士護理兵,參與當時保衛抗日補給生命線印緬公路的戰鬥。1945年集體加入國民黨。1945年秋至1946年在成都醫學院學習。1946年秋至1951年在南京民國中央大學醫學院(現南京大學醫學院)學習。其間於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央大學地下黨組成員,為迎接南京解放做出貢獻。 

  1951年2月,郭加強同誌從醫學院畢業,參加了抗美援朝手術隊,並榮立三等功。回國後,郭加強同誌在軍委後勤協和醫院完成住院醫師培訓;1956年,奉命調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科醫院(310醫院),任胸外科主治醫師;1958年,隨院遷至阜外醫院,從師於當時心髒外科主任侯幼臨教授,開始了他的心髒外科生涯。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郭加強同誌被下放到江西永修縣衛生部幹校。1972年7月,郭加強同誌應召回到阜外醫院,並於1973年任心外科副主任,1978年任心外科主任,1983年至1984年任血管外科研究室主任,1983年至1994年任先心病研究室主任,1980年11月起任阜外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院所長,1983年4月至1992年1月任阜外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院所長。 

  郭加強同誌將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醫學事業,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耕耘在心血管病醫療、科研、教學及醫院管理的第一線,並以阜外醫院為中心,為我國心髒外科技術的普及和整體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卓越貢獻。 

  在醫療、科研工作方麵的貢獻 

  作為阜外醫院心血管外科學科創始人之一,郭加強同誌開創了19項國內首例心血管外科技術,引領並推動心血管外科的學科發展。 

  上世紀70年代初,郭加強同誌在阜外醫院先後創建了冠心病外科組、心髒瓣膜外科組及嬰幼兒先心病外科組,並親任組長,直接參加臨床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係列創造性成就。1972年成功地開展了我國第一例室壁瘤切除術。1973年建立了國內第一個正式的心髒外科術後ICU。1974年成功地完成了我國第一例大隱靜脈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開創了我國冠心病的外科治療。 

  在進口物資極其匱乏的情況下,他所領導的心髒瓣膜組與航天部703所合作,研製出我國第一枚牛心包生物瓣(BN型)和新一代GK機械瓣膜,分別於1976年和1986年應用於臨床,並積極地將此項技術推廣至全國60多家醫院,挽救了大批急待治療的心髒瓣膜病人,促進了我國瓣膜外科的發展。 

  他分別於1976年和1982年,成功開展體外循環下2歲和1歲以下嬰幼兒心內直視手術。 

  1981年至1984年,郭加強同誌通過深入的臨床研究,及時總結了1016例動脈導管閉合術、1187例室缺修補術、1083例房缺修補術的經驗,這些大組報告當時在國內外均屬罕見,對全國開展心髒外科常規手術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推廣經驗,明顯提高了全國範圍上述手術的安全性和療效。 

  1983年,郭加強同誌組建了嬰幼兒專用病房、專用術後ICU和手術室,從此,阜外醫院嬰幼兒先心病外科發展步入正軌。1988年,郭加強同誌成功開展了體外循環下新生兒(14天)室間隔缺損修補術,為提高阜外醫院嬰幼兒先心病外科治療整體水平做出貢獻。 

  1987年,郭加強同誌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液氮保存的同種瓣膜和血管庫,並將同種血管和瓣膜應用於臨床;在國內首次成功完成了完全性大動脈轉位的動脈Switch手術;應用外管道矯治完全型大動脈轉位合並肺動脈狹窄;應用Rastalli手術矯治右室雙出口合並肺動脈狹窄。1989年,郭加強同誌在國內首次將同種帶瓣血管片應用於法魯氏四聯症根治術,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確定了我國法魯氏四聯症患者右室流出道重建標準並在國內推廣。 

  1990年,郭加強同誌首次在國內應用心尖―降主動脈外管道治療先天性左室流出道及主動脈發育不良畸形。上述開創性工作明顯提高了我國複雜先心病的外科治療水平。 

  郭加強同誌所領導的國家“七五”攻關課題“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和旁路手術以及溶栓療法的研究和推廣”,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開創了冠心病的綜合治療手段,使當時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的手術死亡率大幅下降,接近國際水準。為進一步推動我國冠心病外科的發展,郭加強同誌堅持開展新技術,先後於1987年和1988年成功完成國內第一例胃網膜右動脈冠狀動脈搭橋術和巨大室壁瘤左室腔內成形術,為縮短我國冠心病外科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奠定了堅實基礎。郭加強同誌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 

  在教育、管理工作方麵的貢獻 

  郭加強同誌共培養研究生26名,其中包括翁渝國、劉曉程、吳清玉、胡盛壽同誌等一批國際國內心血管外科領域的知名專家及醫院領導。 

  為提高我國心血管疾病治療的整體水平、緩解貧困地區患者就醫難的問題,郭加強同誌於1982年創建並組織領導中國心血管技術協作培訓中心,親自為老、少、邊、窮地區推廣與普及心血管外科技術。他所領導的培訓中心與全國26個省(市)103家醫院形成協作網絡。通過派出技術隊伍、培訓當地專業人員以及為基層引進國外專家及技術等措施,促進並協助全國44家醫院建立了心外科,使30家醫院的心外科得以複蘇,29家醫院已解體的心外科得以重組和發展;培養了各類心血管專業人才2000餘名,為老、少、邊、窮地區留下了帶不走的心血管專業隊伍,為數十萬心血管病人解除了痛苦,推動了全國心血管病診治整體水平的提高與事業發展。 

  郭加強同誌擔任阜外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院所長九年間,以創建中國第一、亞洲領先、世界一流的心髒中心為目標,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先後派出321人出國進修和參觀訪問;共接待來自33個國家423批2326人次外賓參觀訪問;與美國羅馬林達大學醫學院建立了姊妹醫院;與日本大學醫學部第二外科建立了合作關係;先後聘請了6個國家10位著名專家、教授擔任醫院的名譽顧問或教授,帶領阜外醫院在對外交流方麵取得了豐碩成果,擴大了阜外醫院在國際上的影響。郭加強同誌及老一輩專家同道們所取得的一係列開創性成就,使阜外醫院逐步成為全國一流、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心血管病專科醫院,奠定並鑄就了“阜外”品牌的輝煌。 

  郭加強同誌的貢獻得到各界公認。1985年當選為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1987年被評為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優秀共產黨員,獲得首都勞動獎章;1988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89年、1990年被評為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書育人、服務育人”先進工作者;1991年被評為全國衛生係統模範工作者;1993年獲得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十大名醫稱號;2004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9年被中華醫學會胸心外科學分會授予中國胸心外科傑出貢獻獎。 

  郭加強同誌的一生是光榮的一生、無私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奉獻的一生。 郭加強同誌的逝世,使中國共產黨失去了一位優秀黨員,使我國失去了一位著名的心血管病專家,使我們失去了一位敬愛的師長。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學習他對醫學事業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學習他崇高的醫德風範,學習他正直無私的優秀品格,學習他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頑強意誌,為再創“阜外”品牌的輝煌,為我國心血管病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字:外科,心血管,手術,郭加強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