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中國科學院新院士名單公布,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教授葛均波名列其中,而就在此前一天,他坐飛機趕往北京前還做了三個手術。
其中有一個病人十分特殊。“他右冠神經缺如,心髒血管全部在左邊,我第一次見這樣的病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葛均波還在回想這個手術。
談及當選院士,葛均波並不掩飾自己的喜悅,但他認為,院士隻是平常人,不應過於神化院士。
9日當天,記者連線了好幾位新院士,他們與葛均波有著同樣的感受:“院士”稱號不是資本,而是鞭策他們向上、做好工作的新動力。
新責任 新起點
武漢大學化學係教授張俐娜是今年當選的唯一女院士,她今年已經70歲。
張俐娜主要從事天然高分子材料與高分子物理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經多年潛心研究,她開創了高分子低溫溶解的技術以及新機理;在此基礎上,創建了一係列基於纖維素和甲殼素新材料,闡明了材料結構與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由此開辟了構築天然分子材料的新途徑。
“我很希望推動這些研究成果的產業化,使這些研究成果真正對國家有貢獻。”張俐娜認為,當選新院士意味著更高的責任和能力。
張俐娜最近還接了一個新任務:應某出版社邀請,編寫基於天然高分子新材料的係列叢書,共10本。
“這個擔子很重,會占用我很多時間。去年,他們提出要我做,我給推掉了。現在我接下了這個任務,因為它們對我國今後的資源、環境、農業和可持續發展都影響非常大。”張俐娜說。
談及院士的道德與責任,許多院士都有感而發。葛均波說:“很多人都能戰勝失敗,卻很少有人能夠戰勝成功。”
“社會給了我很多榮譽,我應該更好地回饋社會,取得榮譽時,更應客觀地看待自己。”
葛均波告訴記者,他還是一名全國政協委員。“接下來,我會花費更多時間,關注整個學科的發展與民生的問題。像醫療製度,怎樣使老百姓看得起病、有尊嚴地活著?我會收集這方麵的資料,進行谘詢,虛心聽取各方麵的意見,給中央在決策上作一個參考。”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張維岩認為,院士的首要責任是做好自己手裏的工作,讓中國的科技真正實現現代化,而不是趕時髦。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工作和聯絡,促進中國科技更上一層樓。
科學沒有“最高”隻有“更高”
“最高學術稱號並不能與最高學術水平直接畫等號,科學沒有‘最高’隻有‘更高’。”這是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12月9日給新院士頒發院士證書後,給新院士們共勉的一句話。
這句話說到了新院士的心坎上。
“院士的自律,是針對個人素質而言。人們萬不可神化院士。”對自己得到的榮譽,張維岩非常冷靜。
葛均波說:“作為醫生,就應當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才會增加下次成功的幾率,不斷從各種病例中想出新的解決方案。”
葛均波聯合中山醫院心外科的冠脈搭橋技術,為高齡、高危的冠心病病人進行“雜交冠脈血運重建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藥物支架”、“動脈粥樣硬化”等科研項目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有人說功成名就了是不是就不再往前走了,我想不是的,應該是在更高的平台上考慮學科的發展,在新的起點上為學科做更多的事情。”葛均波說,未來,他想把動脈粥樣硬化的機理搞清楚。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翟婉明,長期從事鐵路工程領域動力學與震動控製研究,從1997年開始研究既有線路的提速問題。
接受記者采訪時,翟婉明沒有過多談及當選院士的感受,而是將注意力主要放在未來我國軌道交通的發展上。
翟婉明告訴記者,我國9萬公裏的鐵路線,高鐵隻有8000多公裏,大部分是既有線提速的,這其中仍有很多科學問題需要解決,如軌道的動力性能、可靠性、耐久性等,現在對鐵路運營的安全性研究也提到了日程上。
“國家的需求帶動了學科的發展,對我而言,應該把當選院士作為新的起點,站在更高的層麵,並根據國家重大需求進行科學研究。”翟婉明說。
給年輕人更多機會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主要從事化學反應動力學的實驗研究,他實驗中所使用的分子束和表麵動力學科學儀器都是他自行設計研製的。
“在我的研究領域,如果沒有辦法研製自己的儀器,就難以作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楊學明告訴記者。
正是得益於他回國後十年中,搭建自己實驗室的過程培養了不少年輕人,“作研究能夠培養人才很重要”。
對於楊學明來說,學生,不如說是合作者,“隻有把學生當作合作者,才能培養學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楊學明強調,尤其要培養學生對科學有質疑的精神,“我本人就是得益於這兩點,就算是得諾貝爾獎,很多人的工作並不是完善的,很多結論也可以提出質疑”。
談到人才培養,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沈保根體會很深:“我的成長就是得益於我的老師給予我各種鍛煉的機會。”
沈保根介紹,剛從德國回國時,他隻是一名助理研究員。為了給他們這些年輕人更多的機會成長,他的老師主動讓位,由沈保根出任課題組長。而當時,他的導師還不到50歲。
“年輕人的成長往往需要年長者的提攜。”沈保根說。
張俐娜還以自己的親身經曆勉勵年輕女科學家:“盡管科研的道路充滿曲折,但我仍希望她們能夠鍥而不舍地努力,隻要為祖國和人民努力去工作,祖國就不會忘記你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