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衛生部原副部長、中國醫師協會會長殷大奎接受中新網視頻在線訪談,解讀中國社會醫患失和難題,以及醫療體製改革等問題。
殷大奎從我們現在國家體製、政府對醫療衛生的投入、醫院的基本建設以及政府的各種保障措施,還有醫生的工資、福利待遇和醫患素質等方麵分別進行了解讀。
析“看病難”:百姓醫療需求增加,基層投入不足
殷大奎說,一般的情況按照世界上很多國家統計的,80%的病人應該在基層解決,而我國專科醫師的培養和基層很多地方投入嚴重不足,造成了患者對基層醫療的不信任。我國的保障製度沒有限製以及相應的轉診製度,造成80%的病人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醫院,所以這也許造成看病難和看病貴的一個原因。目前老百姓醫療需求與過去相比大大的增加,加上醫療的趨高性特點,之後病人在大醫院就診遇到掛號難,看病時間短,加之醫生與病人的交流也不夠,病人就很反感。
今年,國務院形成了全科醫師培養的一種製度,政府要重視和投入,大醫院的醫生要定期的下去給他們一些指導,另外還要把它搞成一個聯合體,以提高全科醫生的技術水平,再加上法律比較健全,可以緩解“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
析醫患失和難題:提高醫生的人文素養,對大眾普及醫學知識
在醫生個人方麵,工作量大,比較累,加上科研教育的壓力等,所以醫生就覺得其待遇與他的價值有背離。其醫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應該說跟國際上的差距越來越小,有一些學科我們趕上甚至超過了他們,但是還有一點,就是醫生的人文素養還不夠,忽視了病人的感受,對患者缺乏一定的人文關懷。
在患者方麵,老百姓對醫學專業知識的了解不夠,對醫生期望值過高,都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所以對大眾普及的醫學知識,也是緩解醫患關係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
殷大奎說,大概一個醫生一生當中至少要接觸14萬到18萬病患者,所以醫生的知識和技能,都是通過這麼多十幾萬病人治療的過程當中提高的,所以醫生應該感恩病人。而當前相當一部分醫生,可能對病比較熟悉,重病輕人。新的醫學模式要求,首先這個病人來,因為他是個人,這個人生病了,所以醫生必須要了解這個生病的是個什麼人,這個我們很多醫生做得不好,不會與病人溝通、交流,不是把病人放在一個跟自己同等的位置上,缺少人文的關懷,不重視病人的利益,沒有做到一切從病人出發,這就造成現在很多的醫患矛盾。
對於醫生收紅包現象,殷大奎認為絕大多數還是好的,但不否認有時候有些地方有紅包或者回扣。對於有些患者可能多處求醫未見效,到大醫院很快治好,患者覺得的確省了好多錢,送個紅包或禮物,是有的;但是勒索紅包的,從調查情況來看是很少的,現在衛生部也提出來堅決要打擊收紅包。殷大奎說,希望患者一定要尊重醫生,他們並不是內心一定要收紅包的,他收了還是過意不去的,因為絕大多數人現在並不是很富裕。
建議成立獨立第三方機構處理醫患糾紛
殷大奎說,醫師協會不負責醫療事故鑒定,其任務是加強醫師自律,維護醫師的合法權益。殷大奎指出當前醫療事故鑒定還是很嚴肅的,他建議有一個第三方,這個第三方有醫學專家,非醫學專家,比如有一些倫理的,有一些法律的,有一些包括其它的司法的,包括公安的,包括個中間的一些人士,包括非政府的,還有其他社會人士,這樣組成一個相對獨立的一個第三方。
理性判定“過度醫療”現象
提到過度醫療,殷大奎說,雖然當今的確存在過度醫療現象,他從科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比如咳嗽或發燒,要慎重對待,不能隨便判定,感冒是要咳嗽,但是咳嗽不等於都是感冒;感冒是要發燒,但是發燒不等於感冒。從醫生的角度來說,他首先要保護自己,加上勞務技術成本太低,國家在投入比較少的情況下,醫生隻能通過以藥養醫來實現其價值。過度醫療增加了病人的負擔和對病人的損害。而醫患關係惡化下去,受害最深最大的還是患者。
最後,殷大奎指出,應該從多種渠道發展社會資金來辦醫療衛生服務,所以去年12月份,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幾個部委的文,可見中央政府來已經重視了。其他的包括社區、農村和社會保障一起來健全這個公益性的服務。
維護醫患關係的共同體還是需要醫患雙方共同的努力,即醫患雙方需要互相理解、互相配合,以及政府的重視和投入等綜合來解決。
殷大奎,現任中國醫師協會會長、中國健康教育協會會長、中華健康快車基金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曾任衛生部副部長,四川省衛生廳副廳長、廳長等職。
注:本文根據中新網視頻在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