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為醫生的那一刻起,我對自己說,一輩子能治好一種病就已足夠。”這是今年79歲的張亭棟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的第一句話。
2011年9月19日,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亭棟獲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20日,張亭棟教授從北京捧回了這份被業界稱為“遲來的榮譽”。
如果不是這座雕琢著巨龍圖騰的獎杯,今天,張亭棟仍然是絕大多數人眼中一名默默無聞的普通醫生。一間小小的診室,40張病床,行醫60年,他親自參與施救了1200名白血病患者,全世界無數人因三氧化二砷製劑而重獲新生的人們。
“古今中外第一針”敢為天下先
“將中藥劇毒藥物砒霜直接注射到人體靜脈,這種嚐試在當時無法想象。”張亭棟說,正因如此,業內醫生給他這針起了個響亮的名字,叫“古今中外第一針”。
這第一針的啟蒙始於1972年。
那年,黑龍江省大慶市林甸縣一個公社衛生院傳出能治療癌症的消息。省衛生廳為核實情況派出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科、外科、中醫、藥劑科和胸科5人專家組前往調查,同時具有中西醫研究背景的張亭棟被任命為組長。
張亭棟和同事們前腳剛跨進公社衛生院,就被住院的癌症患者圍個水泄不通。大家爭相訴說自己的病情:大腸癌患者說不便秘了,肝癌患者說不疼了,宮頸癌患者說不出血了。正說得熱鬧,一位老人好不容易擠進人群,對著胸科的趙教授問了一句:“趙教授,你咋來啦?”“怎麼?您是?”“俺在你那兒看過食道癌啊!那時候連飯都吃不下,以為沒戲了,手術也沒做就回來了。現在俺好多了,一頓飯能吃倆饅頭!”
專家組立即將這位患者送往縣醫院透視檢查,結果發現他的食道內腫瘤萎縮,堵塞得到有效緩解。
眼前的事實讓省城的專家難以置信。仔細追問下才知道,原來,林甸縣一位老中醫用砒霜、輕粉和蟾酥等中藥組方治淋巴結核,開始是用藥撚子,後來一位下放到當地的藥劑師改為針劑。藥劑師罹患皮膚癌的母親正是使用了這個藥方,塗拭患處1個多月後奇跡般痊愈。1971年3月,衛生院開始使用肌肉針劑注射治療癌症,命名為“713”。
“既然能治癌症,那能不能用這個方子治白血病?”高度的職業敏感讓張亭棟很快聯想到自己研究的白血病領域,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腦海中閃現。盡管有些不可思議,但他決定頂住壓力,冒險一試。
砒霜、蟾酥和輕粉,在中醫學界屬於毒性強的藥物,一旦不對症或者使用劑量稍有差池,就會陷病人於險境,甚至有生命危險。作為主治醫師更是難辭其咎。正因如此,雖然“713”藥方的藥效得到肯定,卻沒有醫生願意繼續研究。
麵對質疑和危險,張亭棟選擇堅持。
“白血病發病急,青壯年中發病率高,上世紀70年代沒有什麼有效藥物,今天在你麵前還好端端的孩子,兩三個月後說沒就沒了。”患者死亡蓋上白單被推走的那一刻,家屬撕心裂肺的哭喊讓張亭棟的心一次次被刺痛。
同院的藥劑師韓太雲將“713”改成西藥劑型的注射劑後,張亭棟開始了縝密細致的動物實驗。在經過劑量調配和配方等多次論證後發現:輕粉對腎髒有傷害,而蟾酥有升高血壓的副作用,單獨使用砒霜治療效果最佳。
這個結論讓張亭棟興奮不已,兩年多來的研究總算有了初步結果。可是醫學界質疑的聲音卻此起彼伏,到底要不要應用到患者身上?他們願意嚐試嗎?萬一真的出現問題患者如何救治?
病房裏一位罹患白血病的軍人直接找到張亭棟說:“張大夫,您就大膽嚐試吧!我們死了不要緊,隻要能救活更多的人,砒霜我也不怕!”
一位老大娘甚至還給張亭棟跪下哀求:“張大夫,俺在這兒住這麼長時間了,相信您是個好大夫啊!您就救救我們吧!”
張亭棟熱淚盈眶。
1973年,經過上級部門核準後,張亭棟開始將三氧化二砷應用於臨床白血病治療。
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發病急、病情重,患者隨時有可能出現生命危險。砷劑應用於臨床初期,為了確保患者生命安全,從早上7點到深夜11點,張亭棟始終堅守在病房,和病人在一起,寸步不離。困了,就在辦公室打個盹兒;餓了,就拜托同事去食堂打飯,幾個星期不回家也是常有的事。
“無論任何時間,隻要是患者的事兒,打電話給張老,他準保第一時間趕來,毫無怨言。”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李金梅的眼中,張亭棟是一個對病人親切關懷的仁醫。
這種以縝密精細的科學研究數據為基礎的大膽創新,取得了出人意料的顯著成果。
1974年,一個叫董秀芝的患者來到醫院,懷有7個月身孕的她,牙齒、鼻腔等多處部位出血不止,到醫院後診斷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沉重的打擊誘發流產。在醫務人員的鼓勵下,她開始接受砷劑治療,4個月後能夠站立,12個月後順利出院。1976年,董秀芝產下一個健康男嬰,1979年重回工作崗位。多年來,張亭棟心中始終惦記著老患者,每年都要驅車回訪。時至今日,董秀芝依然健康地生活著,成為世界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病人中的“壽星”。
直至退休前,張亭棟對親自參與救治的1200名患者進行調研後得出結論,砷製劑對於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效果最好。目前,如果沒有並發症等特殊情況,白血病患者使用砷製劑的緩解率高達91%。張亭棟用中西醫結合方式攻克白血病治療難題從此寫進世界醫學史。
熱盼祖國中醫學重煥光彩
“中醫西醫結合,優勢互補,是祖國中醫學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張亭棟看來,用砒霜治病,中醫藥早有記載。三氧化二砷作為砒霜的化學成分,恰是用西醫的方法提取中藥的有效成分,用以攻克世界醫學難題。這項成果本身就是對中西醫結合診療方式的肯定。
在榮獲2011年葛蘭素史克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之前,張亭棟的砷劑治療白血病方法就已經在世界醫學界引起轟動。1996年12月,全美血液學大會上,張亭棟和時任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的陳竺受邀參加。陳竺發言時詳細闡述了砷劑治療複發的白血病症15例中,有14例完全緩解後,引發會場轟動。而率先將這一方法應用於臨床治療的張亭棟也被推向世界醫學舞台。
“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記得那場報告後,與會專家們紛紛走到我麵前,拉住我的手,由衷讚歎中醫的神奇。”張亭棟說。
近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醫學家砷劑臨床應用取得重要進展。哈爾濱醫科大學醫療團隊通過將三氧化二砷持續緩慢靜脈輸注法,較大程度上避免了沿用30多年的三氧化二砷常規靜點時發生率很高的“高白細胞血症”,縮短了療程,降低了死亡率。在臨床應用中,被譽為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高效低毒的新方法。此外,砷劑對胰腺癌、胃癌、肝癌、肺癌等癌症的診療效果也在進一步研究中。
“提取中藥的有效成分攻克疾病仍存巨大潛力,有待挖掘。”張亭棟說,中醫學仿佛一座深奧的寶庫,有太多的奧秘等待著人們去破解,也有太多的未知等待著有心人去探索。古老的祖國醫學將走向世界的舞台,為更多的人帶來福音。
“淡泊名利,不慕浮華。”這是記者采訪時聽到的同事們對今年79歲張亭棟評價最多的話。
三氧化二砷製劑經過審批批量生產後,銷往全國各地醫院,這項技術已經被國內乃至世界各地的醫生共享,挽救了無數患者的寶貴生命。
有人好奇地問張亭棟:“現在世界範圍內都在使用您的發明,您拿過物質獎勵嗎?”
張亭棟的回答是:“這是職務發明,我沒有因此拿過物質獎勵,也從未想過要得到什麼。這些都是我作為一名醫生的職責。”(新華網 記者張嚴平、熊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