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外瘺臨床路徑
(2011年版)
一、腸外瘺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腸外瘺(ICD-10:K63.2)。
行病變腸段切除腸吻合術(ICD-9-CM-3:45.6/45.7)。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普通外科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腸外瘺》(黎介壽主編)。
1.病史:手術、創傷、炎症、疾病以及放射治療、先天異常等誘因;
2.症狀體征:腸內容物從引流物或創口中流出腹壁,創口經久不愈或反複感染;
3.輔助檢查:
(1)口服染料或炭末:記錄瘺口染料或炭末排出的時間、量;
(2)瘺管造影:明確瘺的部位、大小,瘺管的長短、走行及膿腔範圍,了解腸襻情況;
(3)胃腸道造影:了解是否胃腸道內瘺,判斷瘺的位置,瘺遠端腸道是否梗阻;
(4)胸腹部X線片:了解胸腹是否積液、膈下遊離氣體或腸梗阻;
(5)B超、CT和/或MRI:了解有無深部膿腫、積液或梗阻因素,觀察膿腫、積液與胃腸道的關係。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普通外科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腸外瘺》(黎介壽主編)。
1.治療原則:糾正貧血、水電解質平衡失調、營養不良,合理有效引流、控製感染,加強瘺口管理,重視營養支持治療,維持重要器官功能,防治並發症,設法閉合瘺口。
2.行病變腸段切除腸吻合術。
(四)標準住院日9-18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符合ICD-10:K63.2腸外瘺疾病編碼。
2.當患者合並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六)明確診斷及入院常規檢查≤5天。
1.常規檢查:
(1)實驗室檢查:血型、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潛血、電解質、肝功能、腎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HIV、梅毒等);
(2)輔助檢查:心電圖、胸部X線檢查等。
2.明確診斷檢查:
(1)實驗室檢查:引流液常規檢查、膽紅素濃度、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等;
(2)輔助檢查:口服染料或炭末、瘺管造影、胃腸道造影、B超及腹部CT和/或MRI。
(七)選擇用藥。
1.抗菌藥物: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04〕285號)執行。建議使用第二代頭孢菌素或頭孢曲鬆或頭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明確感染患者,可根據藥敏試驗結果調整抗菌藥物。在急性腹膜炎與全身性感染時,應靜脈給予針對性強的抗菌藥物;注意導管相關感染的發生。
2.其它用藥:營養製劑等。
(八)手術日為入院第3-6天。
1.麻醉方式: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和/或硬膜外麻醉。
2.術中用藥:麻醉常規用藥、補充血容量藥物(晶體、膠體)、止血藥、血管活性藥物。
3.手術植入物:根據患者病情使用空腸營養管、吻合器。
4.輸血:根據術前血紅蛋白狀況及術中出血情況而定。
5.病理: 切除標本解剖後作病理學檢查,必要時行術中冰凍病理學檢查。
(九)術後住院恢複≤12天。
1.必須複查的檢查項目: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
2.出院1個月內門診複診。
(十)出院標準。
1.患者一般情況良好,傷口愈合,可開始經口進食。
2.體溫正常,腹部無陽性體征,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基本正常。
3.沒有需要住院處理的並發症和/或合並症。
(十一)變異及原因分析。
1.存在嚴重影響預後的因素,無治愈可能者,須退出本路徑,如結核、腫瘤以及無法解除的腸梗阻等。
2.出現難治性並發症如大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時退出本路徑,轉入相應路徑處理。
3.由外院轉入經治療後穩定的患者,經評估後可進入相應的治療階段。
4.嚴重營養不良或合並其他髒器疾病,有手術禁忌證者,不進入本路徑。
二、腸外瘺臨床路徑表單(略)
點擊下載:腸外瘺普通外科臨床路徑(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