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血液成分減少輸血不良反應

作者:上海血液中心 孟妍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4-18

輸血作為一種治療措施,可以拯救生命,但如果使用不當也可危及生命。由於目前檢測水平的限製,“窗口期”的存在,可以通過血液傳播的疾病還不能完全杜絕。即便是經過嚴格程序檢驗合格的血液,也可能存在著傳播病毒的風險和幾率。另外,輸血還可能引起過敏、溶血、發熱、血小板輸注無效、急性肺損傷、輸血相關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如何規避輸血風險?強化成分輸血理念非常重要。

與成分輸血相比,輸全血具有更多風險

  近年來,雖然成分輸血的理念已被大多數臨床醫師接受,但對輸全血的風險意識尚有不足。

  輸全血的風險首先表現在,大量輸注全血可造成循環超負荷,尤其對於兒科患者和心血管係統疾病的患者風險更大。

  其次,大部分病毒性傳染病是通過全血中的血漿和白細胞進行傳播,如巨細胞病毒就主要通過白細胞為媒介傳播。新生兒及惡性腫瘤放、化療後的患兒均為巨細胞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應用去除白細胞的血液成分,可大大減少患兒感染巨細胞病毒的風險,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使用成分輸血,還可以將有限的血液資源合理利用,達到節約血液資源的目的。

輸血目的不同,新鮮血含義也不同

  血液中各種有效成分所需的保存條件不同。全血4℃的保存溫度和保存液主要是針對紅細胞;血小板需要在(22±2)℃振蕩條件下保存;在4℃保存條件下,12小時後全血中的血小板喪失大部分活性,24小時後喪失全部活性;白細胞中的中性粒細胞離體後功能很快喪失,在4℃條件下保存時間最長不超過8小時。全血中雖然含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以及多種抗體,但含量偏低,起不到有效的治療作用。

  “新鮮全血”隻是一種相對概念,輸血目的不同,新鮮血的含義也不相同。如果為了補充紅細胞,保存期在21天內的全血可增加病人的血紅蛋白,改善缺氧狀態;補充粒細胞,就應輸注8小時之內的全血;補充血小板,需要輸注12小時之內的全血;補充凝血因子,至少要輸當天的全血,因為不穩定的凝血因子,如因子Ⅴ、因子Ⅷ等在全血中保存1天活性就喪失50%以上。輸“新鮮血”還可能增加感染梅毒、瘧疾的風險。

去除白細胞有助輸血安全

  輸血治療中,白細胞作為血液中的非治療性成分,可以導致受血者出現一係列臨床不良反應,如非溶血性發熱、白細胞抗原同種異體免疫反應、血小板輸注無效等。白細胞還是一些嗜白細胞病毒如巨細胞病毒的主要載體,輸注含有白細胞的血液製劑可能有傳染這些病毒的危險。因此,去除白細胞處理對輸血安全和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過濾法目前被認為是去除白細胞效果最理想的方法。一些歐美國家已經開始對所有臨床應用的血液和血液成分進行去白細胞過濾,以減少白細胞所引起的輸血不良反應。

  在過去十多年間,我國臨床上去白細胞血液成分的應用也在迅速增加。去白細胞血液成分的使用已經成為成分輸血的新內容和新趨勢。

關鍵字:血液,輸血,不良反應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