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方法仍然都歸類於直接鏡檢法,即通過在痰標本中直接找到抗酸杆菌或分枝杆菌作為確診肺結核的最主要的依據,作者提出的“整合策略”實際上是2點:痰樣本采集數量、顯微鏡檢查類型。
我國對於可疑肺結核患者一般主張取3個痰標本,即時痰(患者就診時咳出的痰液)、清晨痰(清晨深咳出的痰液)、夜間痰(就診前夜間咳出的痰液),痰標本應以膿樣、幹酪樣或膿性黏液樣性質的痰液為合格標本,痰量為3~5 ml。痰標本采集的時間、痰標本質量好壞和是否在使用抗結核藥等均直接影響結核菌的檢出。晨痰塗片陽性率比較高,當患者痰少時,可采用高滲鹽水超聲霧化導痰。本人曾對某一例高度懷疑肺結核的患者連續進行了12次晨痰塗片檢查,最終找到了病原菌而確診。所以我個人認為,單單依靠單樣本和雙樣本比較就得出多查痰並不能提高病原菌檢出率的結論還為時過早,依據還不夠,更何況檢出率還與上述我提到的多種因素有關。
至於作者提到的顯微鏡檢查類型實際上與我國常用的2種塗片檢查方法有關。一是萋-尼抗酸染色法,采用光學顯微鏡檢查;二是熒光染色法,需要熒光顯微鏡方能檢測。後者敏感性較前者高,但成本較高。前者費時,確定痰塗片陰性需要觀察300個高倍視野,後者隻需50個即可。通過上述描述,說明作者並沒有在已有方法上取得有效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