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下咽癌臨床路徑

作者:衛生部 來源:衛生部 日期:11-03-23

  下咽癌臨床路徑

  (2011年版)

  

   一、下咽癌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下咽癌(ICD-10:C13)。

  行下咽切除術、下咽加喉部分或喉全切除術(ICD-9-CM-3:29.33/30.2-30.4)。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耳鼻喉科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

  1.症狀:咽異物感、咽痛、吞咽困難、頸部包塊等。

  2.體征:下咽部新生物。

  3.輔助檢查:喉鏡,梨狀窩及食道鋇劑造影,食道鏡,增強CT或MRI檢查提示下咽部占位病變。

  4.病理組織學活檢明確診斷。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耳鼻喉科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臨床技術操作規範-耳鼻喉科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軍醫出版社)。

  1.保留喉功能下咽癌切除術:T1、T2下咽癌,有保喉意願、腫瘤條件允許。

  2.下咽及全喉切除術:T2、T3、T4下咽癌,不能保留喉功能或病人無保喉意願。

  3.下咽缺損修複:根據缺損情況,選擇合理的修複材料和修複方法。

  4.頸淋巴結清掃術:根據頸淋巴結轉移情況而定。

  (四)標準住院日≤21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符合ICD-10:C13下咽癌疾病編碼。

  2.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但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六)術前準備≤4天。

  1.必需的檢查項目:

  (1)血、尿常規;

  (2)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

  (4)X線胸片、心電圖;

  (5)喉鏡;

  (6)增強CT或MRI;

  (7)標本送病理學檢查。

  2.根據患者情況可選擇下咽-食管-胃造影、纖維食道-胃鏡、輸血準備等。

  (七)預防性抗菌藥物選擇與使用時機。

  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04〕285號)執行,合理使用抗生素,術前預防性用藥為1天。

  (八)手術日為入院5日內。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手術:見治療方案的選擇。

  3.術中用藥:止血藥、抗菌藥物。

  4.輸血:視術中情況而定。

  5.標本送病理檢查。

  (九)術後住院恢複7-19天。

  1.抗菌藥物:  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04〕285號)合理選用抗菌藥物。

  2.漱口。

  3.鼻飼。

  4.傷口換藥。

  (十)出院標準。

  1.一般情況良好。

  2.沒有需要住院處理的並發症。

  (十一)變異及原因分析。

  1.術中、術後出現並發症(如咽瘺等),需要特殊診斷治療措施,延長住院時間。

  2.伴有影響本病治療效果的合並症,需要采取進一步檢查和診斷,延長住院時間。 

關鍵字:下咽癌,臨床路徑,2011版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