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痛、雙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皮膚色素沉著

作者:北京協和醫院內科 陳嘉林 袁濤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01-14

  

    病曆摘要

  患者男性,31歲,因“雙下肢靜脈血栓形成1年餘,皮膚顏色變深4個月”於2002年11月26日入院。 

  患者1 年來先後左、右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予尿激酶溶栓,華法林抗凝。2002年7月26日因“膽囊結石”行膽囊切除術,手術前停用華法林8天。術後第6天出現低熱,舌尖變黑,陣發性胸痛,服用芬必得後緩解。8月10日出現高熱,體溫39.5℃,用退熱藥降至正常。8月15日胸痛加劇,伴胸壁皮膚發紫,查心電圖、心肌酶譜正常,胸部X線片:右側少量胸腔積液。結核菌素試驗(PPD)陰性。血沉(ESR)53~74 mm/第1小時末。予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四聯診斷性抗癆治療,同時靜點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用藥3天後胸水消失。此後間斷發熱,約每1~2周1次,發熱時曾做血培養(-)。2個月來病人皮膚、掌紋顏色變深加重。因丙氨酸轉氨酶(ALT)升高至600 U/L於9月17日停用抗癆藥,加用保肝治療。腹部CT掃描:肝脾大,右腎上腺占位性病變(圖2);2日後增強CT顯示:雙腎上腺區未見異常(圖3)。骶髂關節X像:骶髂關節Ⅲ~Ⅳ級改變,腰椎輕度退變。組織相容性抗原(HLA)-B27(+)。骨髓塗片正常。抗核抗體(ANA)1:100。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AS),予甲氨蝶呤(MTX) 10 mg靜推一次,柳氮磺吡啶(SASP) 0.5,每日3次。症狀無緩解,11月19日來我院急診,當時Bp 84/60 mmHg。血鈉129 mmol/L,氯94 mmol/L,糖224 mg/dl。予擴容、補液、補鈉對症治療後血壓回升,電解質正常。 

  既往史 有結核、甲醛接觸史。7年來腰背痛,伴翻身困難,未診治。 

  入院查體 T 36.5℃,P 82/min,BP 100/60 mmHg。麵色發黑,口唇、舌體、齒齦色素沉著,乳暈、腹部疤痕、指紋深棕色(圖1),瞼結膜蒼白,胸骨明顯壓痛,雙下肺呼吸音較弱,心率82/min,律齊,肝肋下2 cm,質軟,脾肋下4 cm,質韌,無觸痛,脊柱及四肢關節外形正常,活動受限。四肢動脈搏動對稱有力。 

  診治經過 

  患者入院後口服SASP 0.5,每日2次和雙氯芬酸鉀(凱扶蘭)對症止痛效果不佳。11月29日出現活動時左上腹痛, 2天後自行緩解,但胸痛加重,伴呼吸困難,手足麻木,四肢遠端手、襪套樣感覺異常。因考慮有脾梗塞,12月3日加用低分子量肝素,並予異煙肼、丁胺卡那、乙胺丁醇、氧氟沙星四聯抗癆,並將SASP加至1.0,2次/日。急查彩超未見脾梗塞及門脈係統血栓,左下肢股總、股淺靜脈及右下肢奈、脛前靜脈慢性血栓及部分再通。雙側少量胸腔積液,以右側偏多。胸穿:細胞總數4800/mm3,白細胞1120/mm3,單核98%,多核2%,黎氏反應陰性,比重1.008,總蛋白(TP)3.58 g/dl,白蛋白(ALB)2.13 g/dl,乳酸脫氫酶(LDH)84 U/L,糖(Glu)199 mg/dl。腺苷脫氨酶(ADA)4.6 U/ml(正常值<25)。抗結核抗體(Tb-Ab)(-)。塗片找抗酸杆菌、細菌培養、快速結核菌培養均陰性。胃鏡未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心電圖、血氣分析正常。肺灌注顯像(-),D-二聚體(D-dimer)正常,肺功能:限製性通氣障礙。肌電圖:未見神經源性損害。尿遊離皮質醇UFC<0.2 μg/24 h(正常值20~80),血皮質醇F 0.89 μg/dl(5~20),血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1250 pg/ml(正常值<46)。ESR 101 mm/第1小時末。其他檢查:血常規:白細胞2.3~4.0×109/L,血紅蛋白66~76 g/L,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血小板37~57×109/L。血塗片正常。24小時尿蛋白定量:0.016g(正常值<0.015)。ALB 28 g/L。蛋白電泳:α1升高5.7%(1.4~3.5%)。Coomb、Ham、糖水溶血試驗均陰性。血同型半胱氨酸29.4 μmmol/L(5~15)。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7.8×104/μl,終濃度50 μl,聚集23%(>50%)。狼瘡抗凝物(LA)56.6s(33.3~39.3),複查95.2s,1:1血漿糾正後47.1s。抗心磷脂抗體(ACL)(-)。骨穿:粒係原、早幼粒細胞比例稍高,大部分胞漿中顆粒減少或缺失,可見黃沙土顆粒,偶見雙核早幼粒細胞,紅細胞形態大小不等,全片數巨核細胞156個,未見產板巨,血小板略少,考慮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C反應蛋白(CRP) 3.55 mg/dl(0~2.5)。甲狀腺功能:T3、T4、FrT4、FT3均正常,TSH 10.539 uIU/ml(0.38~4.34)。骨γ顯像:左側第4、6前肋異常放射性增高區。 

  目前診斷: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Addison病,繼發性),強直性脊柱炎,易栓症,雙下肢血栓,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肝脾大。

  圖1 患者乳暈、腹部手術疤痕、指間關節伸麵色素沉著。 

  病例討論

  陳嘉林醫師(血液科):本病例特點:(1)青年男性,起病較急,發熱、胸痛伴胸壁發紫,似在膽囊切除術後出現,當時無肝脾大描述。後出現皮膚發黑,周身疼痛,發現肝脾大, CT提示腎上腺一過性增大。(2)7年來翻身困難,下蹲後髖關節活動受限,1年來2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3)目前體征為皮膚黏膜色素沉著,胸骨壓痛明顯,雙肺底呼吸音減弱,肝脾大,質韌,腰椎活動受限。(4)抗凝+抗癆治療3天後肝脾回縮,出現顯著改善。診斷和鑒別診斷:(1)強直性脊柱炎(AS);(2)Addison病;(3)MDS,但為繼發性;(4)靜脈血栓。但以上4種疾病為各自獨立疾病,還是由一個原發病引起?若用一元論考慮病因:結核病 支持點:發熱、胸水、胸膜改變,抗癆似乎有效,胸水白細胞1120/mm3,單核98%。不支持點:肝脾大,而肝脾結核不發熱者少見,但不能排除結核,已用抗癆治療。免疫係統疾病 雖免疫指標多項陰性,但有免疫病色彩,有AS,血栓形成,LA(+)。腫瘤性疾病 骨掃描有肋骨濃聚,是否有提示? POEMS綜合征 臨床表現為外周神經病變,器官腫大,內分泌病變,皮膚改變,但M蛋白缺乏。即使存在,也是繼發性的,該病為綜合征,常繼發於腫瘤。下一步的措施,是否值得行腹腔鏡下肝活檢?是否繼續抗癆?脾大、腹痛是否有脾梗塞?用激素替代及抗凝治療?以及對抗磷脂綜合征(APS)的治療。 

  冷曉梅醫師(免疫科):(1)AS診斷明確,下腰痛5年,晨僵,X光片雙側骶髂關節Ⅲ~Ⅳ級改變,HLA-B27(+)。(2)抗磷脂綜合征(APS),1999年ACR診斷標準:臨床表現:血栓,病態妊娠;實驗室檢查:ACL(+)×2次(相隔6周),LA(+)×2次(相隔6周)。1項臨床表現+1項實驗室檢查陽性即可診斷。本例病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2次,LA 2次陽性,考慮診斷成立。但APS是原發還是繼發?AS與APS是否相關?文獻報道自身免疫病中抗磷脂抗體(APL)的陽性率為:係統性紅斑狼瘡25%~50%,幹燥綜合征42%,類風濕性關節炎33%,隻有1篇文獻報道84例AS,有29%APL陽性,均為ACL陽性,而無LA陽性。因此本例AS明確,但為相對獨立疾病。APS可以解釋Addison病、漿膜炎、血小板下降、尿蛋白陽性。但發熱、MDS、肋骨放射性濃聚不好解釋。因此考慮APS為繼發。(3)APS與Addison病的關係,檢索到10例,9例為原發APS,1例為繼發於SLE。另外如有原因不明的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需警惕APS。急性Addison病因有①應激:感染、外傷、手術。②激素替代治療不當,未及時加量等。③雙側腎上腺出血、栓塞:肝素或華法林抗凝治療的並發症等。綜上所述,本例診斷:手術誘因+APS+術前停用抗凝治療→Addison病?治療:建議抗凝用低分子量肝素→華法林長期使用,監測INR 2~3。應加用激素替代治療,是否抗結核治療請感染科決定。

圖2 腎上腺CT平掃(11月2日):見右側腎上腺增粗(見箭頭)。

  圖3 腎上腺CT增強(11月4日):右側腎上腺顯示欠清,較前變細(見箭頭)。 

  曾正陪醫師(內分泌科):門診首診時病人血壓70/50 mmHg,皮膚色素沉著,有感染誘因、消化道症狀,血鉀正常,血鈉低,診斷Addison病,危象前期?危象治療時應使用琥珀酸氫考200~300 mg/d。臨床常見Addison為慢性起病,病因為結核或免疫病。一般有結核病史,早期腎上腺增大,晚期腎上腺鈣化,但腎上腺破壞90%以上才出現功能下降。本例不好解釋之處為腎上腺由大變小,因此可能為免疫性因素所致,而免疫性因素常導致腎上腺萎縮。另外,患者有T3、T4、FT3、FT4正常,TSH升高,可以診斷亞臨床甲狀腺功能低減。甲狀腺抗體TG-Ab、TPO-Ab陰性,基本除外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結合有Addison病和甲狀腺功能減低,可以診斷Schmidt綜合征(臨床表現有原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低、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1型糖尿病,該病與免疫因素有關)。治療上針對腎上腺皮質功能減低,應在抗癆基礎上予氫化考地鬆20mg(8Am),10mg(4Pm)。應激情況下可用氫考200~300mg/日,但應在抗結核藥保護下應用。關於Addison病的誘因,可能為手術+免疫病。最好用激素前,做ACTH興奮試驗了解腎上腺功能,為避免出現危象,可口服小劑量地塞米鬆。針對亞臨床甲減,可待補充激素後再查甲功,若TSH仍高,則加用左甲狀腺素鈉(優甲樂)。 

  周寶桐醫師(感染科):Addison病因70%為免疫性,20%結核性,其他10%為少見病包括出血、腫瘤、真菌感染等。因中國結核占50%左右,目前是否有合並結核感染不能除外,在長期大量使用激素時應同時保護性抗癆治療。 

  留永健、蔡柏薔醫師(呼吸科):從呼吸科角度看:兩次胸水,為滲出液,消失快;胸痛不是胸膜刺激性,可能為胸壁病變所致。因此胸水可能為一過性血栓形成所致,血管再通後胸水消失快。結核可能性不大,因本例以Addison起病,基本無發熱,PPD陰性,且並無導致PPD假陰性的明確原因,胸水消失快不支持結核,ESR快可以與免疫病有關,抗凝用藥不充分,有圍手術期停用抗凝藥物史,胸水與血管栓塞有關。但是病人需要用激素治療,要用抗結核藥保護,但不需要用四聯,可減掉氧氟沙星。肋骨放射性濃聚不考慮肺癌轉移,可能與基礎病有關。 

  周煒、張奉春醫師(免疫科):胸痛可以用AS解釋,該病為附著點炎。文獻中APS與AS統計學無相關性,因為APS與血栓事件相關,但確有2例AS可以診斷APS的報告。診斷以AS、APS為主,APS導致Addison病、MDS為繼發於免疫病。治療上,不要忘記對AS的治療。可加用MTX、酞胺呱啶酮(反應停)。激素是否能稍加大劑量以控製AS,待病情控製後再減為生理替代量?血沉快,CRP升高均可由AS導致,CRP正常後說明AS得到了控製,不能靠止痛藥維持,應堅持抗凝。治療要以根本問題為主,APS患者凡出現動靜脈血栓者,均應使用足量激素,甚至加用免疫抑製劑,替代量激素不夠。本例考慮APS引起Addison病,以治療APS為主,不用抗結核。針對AS,可用止痛藥,若針對APS用激素+CTX,亦同時有治療AS的作用。 

  轉歸 

     患者經抗凝治療後10天,皮膚色素沉著減輕,胸腰背痛完全緩解,肝脾縮小,肋下不可及。複查血TSH由10.539uIU/ml下降至5.3 uIU/ml,血ACTH由1250pg/ml下降至29.9 pg/ml,但ACTH興奮試驗顯示血皮質醇仍低。

    點評

  這是一例涉及多係統的複雜病例,乍看亂麻一團,但經過多科的共同討論和會診,明確了診斷,治療後病情明顯改善。診斷上患者為急性Addison病,由高凝狀態導致小血栓形成。經抗凝治療後血供恢複,症狀緩解,但腎上腺儲備功能仍未完全恢複。高凝原因為抗磷脂綜合征(APS),而非常見的結核病,強直性脊柱炎也許與APS有關,MDS為風濕免疫病並不少見的一個並發症。  (劉曉紅)

關鍵字:腰背痛,靜脈,血栓,色素,沉著,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