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食物及衛生局消息,3月1日起,香港開始正式實施“奶粉限購令”:每名16歲以上人士允許攜帶2罐配方奶粉離境,總淨重不超過1.8公斤,違者將被處兩年監禁及50萬港元罰款。
如此嚴格的限購令,仍沒抵擋住以身試法的人。香港保安局介紹,截至2日晚,已有45名攜帶過量奶粉出境的人被拘捕,其中包括26名香港居民、18名內地人,以及一名持外國護照的人士,共檢獲178罐奶粉。一名47歲男子,被搜出行李內有11罐奶粉,淨重9.9公斤,超出法例規定上限5.5倍。由於他未能出示有效出口許可證,因此被海關人員拘捕。該男子最後被判罰款5000港元,成為首宗在新例實施後的判罰個案。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廣泛爭議與關注。
“奶粉限購”香港最嚴
3月3日上午,《生命時報》記者走訪了香港的幾家藥店和超市,發現一些貨架上貼著“奶粉購買最新安排”,指出“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為保證顧客均能買到奶粉,每位顧客每日限購三罐(包括不同規格和重量),不便之處,請您見諒。”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限購”效果立竿見影,這些天購買奶粉的人明顯比以前少了許多。過去一些“水客”(指專門從港、澳攜帶水貨產品進來的人)會大量購買奶粉,這導致一些熱門品牌奶粉出現了缺貨、空架的現象。一名香港家長向記者明確表示,“這項新規定讓香港奶粉市場恢複了正常,家長們十分歡迎。過去兩年,內地人大量搶購奶粉,使得熱門奶粉價格攀升,一些家長甚至組織上街示威,就為讓香港的寶寶們能正常喝上奶粉。”
隨後,記者從香港海關了解到,目前他們已調派200人在9個口岸對旅客行李加強抽查,同時還在陸路邊境口岸檢查汽車,在各口岸設14部X光機,以提升檢查行李的準確性和速度。3月3日當天,記者在以前“水客”較多的上水火車站,也沒有看到提著大宗奶粉的客流等候過關。
其實,香港並非“奶粉限購”的“第一家”。2012年,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德國、荷蘭、澳門等國家和地區也先後針對中國“奶粉購買大軍”,出台了限購措施。但與他們相比,香港的限購令可謂“史上最嚴”,不僅首次通過修改法條來強製限購,處罰嚴厲也前所未見,包括高額罰款和監禁。
奶粉為何要“限購”
按說,中國人大量買奶粉,會為很多國家和地區帶來大量銷售額,是好事,可為什麼國外和香港的超市卻不肯賣呢?
記者從香港食物及衛生局了解到,嬰兒奶粉在香港並非純粹意義的普通商品,在母乳不可保障的情況下,奶粉是嬰兒的基本生存必需品。2008年香港進口奶粉1.51萬噸,到2012年上漲了194%,達到了4.44萬噸。如此大的量仍然導致香港多區出現奶粉荒,這讓香港很多家長怨聲載道,政府出於保護本地居民嬰兒用奶需求的考慮,被迫出台此次強製措施限購。
而在歐美,奶粉一直是政府補貼的對象,這也是奶粉價格低的主要原因。例如,荷蘭為了鼓勵國民生育,會給予嬰幼兒產品很多優惠待遇,同樣一罐奶粉,中國市場與荷蘭市場相差近百元人民幣。在英國、德國,奶粉則屬於福利性食品,政府補貼力度更大。所以,中國人搶購奶粉,就相當於搶奪了歐美嬰兒的福利,當然會引發當地民眾的不滿。
“限購”引發奶業安全思考
盡管有種種理由,此次限購政策仍在香港及內地引起極大爭議。部分香港市民表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認為“要解決奶粉荒或其他物品供應緊張的問題,最好改善供貨物流安排,不能僅靠限製,否則違反自由經濟原意。”
在內地,限購令更多引發的是民眾對內地奶品質量的反思。乳品分析人士指出:“隨著國內各類事件不斷的發生,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本國生產的無論國產還是進口品牌奶粉都不安全,一些人更是認為,歐美生產企業對中國市場有歧視,出口中國的奶粉品質不及為本國生產的,這迫使越來越多消費者將海外市場看成一方淨土。”有網友表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百姓對國產奶粉信心降至穀底,為了寶寶安全,不得已才購買外國品牌奶粉。我們很想給寶寶用中國的奶粉,但又怕喝出問題。”身懷六甲的微博女王姚晨也在微博上表達了類似的看法:“限購帶來了大家對國內奶製品質量的又一次討論。”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陳紅天感歎:“這真是中國奶粉行業從業人員巨大的悲哀!如果我國的奶業產品能夠讓我們的國民放心,哪至於跑到香港去買奶粉!”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創會會長容永祺認為,香港奶粉限購,主要的根源是內地要保證食品的安全,在生產、包裝、運送等全過程的安全,建立嚴格的抽查製度,打擊嚴懲食品安全的違法犯罪現象。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周伯華談到內地市民對一罐奶粉都缺乏信心時幾欲落淚。他痛心地說:“造成老百姓對一些食品(奶粉)安全缺乏信心的原因,從廣大畜牧工作者、乳業企業到國家政府部門,都有責任。”有網友表示,官員的痛心,說明奶粉安全問題已引起高層關注,但眼淚無法平複孩子的營養不足,以及家長的擔心和國人的焦慮。這件事的核心是責任,從乳品行業到政府部門應拿出擔當,拿出製造業大國應有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