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涕、發熱、咳嗽,右肺空洞型結節

作者:北京協和醫院內科  李夢濤 曾學軍 唐福林 郭麗娜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01-20

  

  病曆摘要

  患者女,37歲,農民。因發熱咳嗽、咳痰近2個月於2001年9月30日入院。患者於2001年8月11日無明顯誘因發熱,Tmax38.5℃,伴咳嗽、咳白粘痰,無畏寒、寒戰、咳血、胸痛、憋氣等;外院X線胸片提示右下肺團塊影(圖1),經抗炎治療10天後體溫恢複正常,但仍有咳嗽、咳痰。胸部CT檢查提示“右下肺空洞型腫塊、未見縱隔腫大淋巴結及胸水”,考慮“邊緣型肺癌伴右下肺門增大或炎性肉芽腫性病變”(圖2)。於2001年9月3日行右下肺葉切除術,術後病理診斷考慮肺韋格納肉芽腫(WG)。9月17日開始給予潑尼鬆40 mg/d治療,為進一步治療收入我院。 

  患者於1977年開始冬季“上感”後出現雙側鼻腔膿涕,1981年因類似症狀於外院診為“鼻息肉”;1999年始症狀加重伴耳鳴、聽力下降,行電測聽未見異常。於1999年10月和2001年1月2次行“鼻息肉切除術”,病理示:腺體擴張,分泌物淤積,血管壁有嗜中性細胞浸潤,未見血管炎性病變。 

  入院查體 T 36.8℃,BP 110/60 mmHg,神清,鼻基部偏寬,鼻梁無塌陷,右下肺呼吸音偏低,未聞及幹、濕羅音。入院後考慮右肺占位原因待查,WG診斷不肯定,遂停用潑尼鬆。查血WBC 9.2×109/L,Hb 148 g/L,PLT 320×109/L;尿常規、尿沉渣(-);24小時尿蛋白定量0.09~0.25 g;ALT 68 U/L,AST 44 U/L,ALB 4.6 mg/dl,A/G 1.2,Cr 0.9 mg/dl,BUN 6 mg/dl,肌酐清除率79 ml/min;ESR 6~10 mm/1小時,CRP 0.33 mg/dl;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2次陰性,ANA、抗dsDNA、抗ENA、抗心磷脂抗體(ACL)均(-);痰培養、抗酸染色、找瘤細胞(-);胸部CT示右胸術後改變(圖4),鼻竇像未見異常;耳鼻喉科會診:雙側鼻息肉症。我院病理科進一步會診外院病理切片(圖5)後修正診斷為:鼻息肉,肺真菌性肉芽腫(可能隱球菌感染),六胺銀特染陽性(圖6);又經301醫院病理科、北大醫院真菌中心會診,意見為:隱球菌肉芽腫可能性大。 

  專業組查房:考慮WG診斷不成立,肺部隱球菌感染明確,建議篩查全身感染證據及可能存在的免疫低下原因。遂於10月12日起予氟康唑0.1每日2次治療,患者無發熱、咳嗽、咳痰。同時行痰、尿、血真菌培養、血乳膠凝聚試驗均為(-),CSF檢查示:壓力70 mmH2O,WBC 0/μl,Pro 49 mg/dl,Glu 73 mg/dl,墨汁染色、乳膠凝聚試驗、真菌培養均(-)。另外,查HIV-Ab、血糖譜、細胞免疫功能未見異常。患者於2001年11月7日出院,繼續口服氟康唑3個月門診隨訪。

  圖1  2001年8月術前X線胸片:右下肺空洞型結節  圖2  2001年8月術前胸部CT:右下肺空洞型結節

  圖3  2001年10月X線胸片:術後改變    圖4  胸部CT術後改變

  圖5 肺內肉芽腫性病變中,有成簇的多   圖6  肉芽腫多核巨細胞胞漿內小體組織化學六胺銀

核巨細胞腫物,其胞漿內可見數個圓形或卵      染色呈陽性反應,證實為隱球菌孢子。 HE×400 

圓形小體。HE×400

       最後診斷  肺部隱球菌感染。   。

  病例討論

  本例患者為中年女性,反複鼻竇炎20餘年,近期無急性症狀;呼吸道症狀輕、起病時間短,影像學示肺內孤立結節影,手術病理不支持腫瘤,而懷疑血管炎,外院已加用激素治療。患者的韋格納肉芽腫(WG)的診斷在轉來我院時似乎已經“明確”,因病理切片已“證實”。對於風濕免疫科醫師而言,確也認為其符合1990年美國風濕病學學會(ACR)關於WG的分類標準4條中的3條:(1)鼻腔炎症:膿性鼻分泌物;(2)異常的胸部X線片:有空洞型結節;(3)組織活檢肉芽腫炎性改變。尤其是外院肺部結節的病理結果,確增強了我們對其WG診斷的“信心”。但是,仔細分析本例病人的某些臨床特點,我們尚對其診斷心存疑慮。 

  其一,鼻部表現。多數WG最早的主訴通常是上呼吸道不適,據統計73%患者在起病時即有上呼吸道病變,其中最多見的為鼻竇炎、可達52%~67%,慢性鼻炎亦不少見;且隨病情進展,病變反複發作,最終可導致鞍鼻(9%~29%)。仔細追問病史,本例雖有膿涕症狀,但病程長達24年、未予特異性治療,入院時一般情況佳、鼻梁無塌陷,與文獻報道的鼻部病變進展,及WG早期治療生存期僅5~8年的報告大相徑庭,如此很難將膿涕作為WG的診斷依據之一。再複習病史,患者鼻部症狀近2年加重,並伴有“耳鳴、聽力下降”,於是我們又提出了第2種可能性:其病程僅為2年?但是,外院電測聽結果正常,不符合WG造成神經性耳聾的可能;2次手術病理均提示“鼻息肉”,未見支持WG的“血管炎性改變”;特別是僅經2次手術治療,患者自訴鼻部、耳部症狀完全緩解,且至入院時距第2次鼻部手術已近9個月,並無複發表現,更難以WG來解釋。 

  其二,肺部占位。隨WG病情進展,肺部受累也十分常見,約占 87%,故亦被作為WG的典型“三聯征”之一。臨床可表現為咳嗽、咯血、呼吸困難、胸痛,肺浸潤是最常見的肺部影像學特點,亦可有多發或單發的大小不等的結節和空洞形成。本例在鼻部表現與WG的相關性不能肯定的情況下,加之呼吸係統症狀、影像學的非特異性,使得病理對診斷具有決定性意義。據文獻報告,90%以上的WG經開胸肺活檢可確診。但本例外院肺部結節病理僅報告“肉芽腫”,而無“壞死性血管炎”的描述。對於肉芽腫性病變,在未除外感染(尤其是分支杆菌、真菌)的情況下,又如何能確認WG? 

  其三,WG的活動度指標。目前國際上通過對WG特異性活動度指標的評判,以便於觀察疾病的活動性及治療的效果。臨床上也常參照這些指標對WG的診斷提供全麵的評價及可能的線索。WG伯明罕血管炎活動度評分(BVAS/WG)中有15個主要項目(包括皮膚壞疽、感覺神經性耳聾、肺泡出血、紅細胞管型、多發性運動性單神經炎等),指在短期內會對病人生命或重要髒器功能造成威脅的疾病表現,本例皆為陰性;而次要項目中僅符合3項(發熱>38℃、膿涕、空洞型結節)。由此,不但對其WG診斷的可信度下降,而且即使診斷考慮到“WG”,其BAVS/WG評分僅3分,病情尚屬平穩。 

  由於種種疑慮,遵循循證醫學的原則――尋找最佳的證據,我們在以“右肺占位”為起點,先停用了潑尼鬆,而圍繞WG的診斷及鑒別診斷進一步積極檢查。(1)上呼吸道:鼻竇像未見破壞;耳鼻喉科會診:鼻黏膜正常,支持外院雙側鼻息肉症術後改善的診斷,而非WG改變。(2)肺部:影像學無再發結節征象,多次痰標本檢查亦無感染、腫瘤之證據。(3)腎髒:無鏡下血尿、蛋白尿及腎功能受損的線索。(4)2次ANCA均陰性。此時,診斷WG的“證據”一點點在減少,尤其是對90%病例特異存在的c-ANCA,在本例完全陰性。但是局限型WG中,60%病例c-ANCA陰性。那麼,本例有無可能是局限於肺部的WG呢? 

  焦點自然而然集中在病理上。在我們積極尋找其他證據的同時,經我院病理科及多家醫院會診該患者的肺部結節切片,終於真相大白,確定最後診斷為肺部隱球菌感染!複習肺新型隱球菌感染相關文獻,呼吸道為肺內隱球菌感染的主要入徑,肺內隱球菌新生物常臨床隱襲(<10%診斷時有臨床表現)。孤立性肺隱球菌病(IPC)難以識別,常發生在免疫正常的宿主;診斷方麵,CT引導下細針穿刺,病理可見肉芽腫性炎症、巨噬細胞中有酵母菌,且往往穿刺標本行真菌培養獲得陽性結果;治療方麵,國外報道危重病人未治療的IPC的自然病程是肺外播散,正常人沒有播散征象,而呈自然緩解病程;抗真菌治療上,Nunez等觀察予氟康唑600 mg/d共4周,或400 mg/日10~12周,兩年無複發。我們進一步篩除了患者存在的免疫功能低下狀態(HIV-Ab、免疫病指標、血糖譜、細胞免疫功能未見異常),及隱球菌播散的可能(血乳膠凝聚試驗、CSF墨汁染色及乳膠凝聚試驗均陰性),認定本例為免疫功能正常的IPC,而感染原因考慮可能與患者2次鼻部手術、局部抵抗力下降有關。至此,我們決定予患者口服氟康唑治療,建議其門診隨診,警惕有無呼吸道症狀加重、X線胸像變化,及腦膜刺激症狀的出現,以便調整治療。    

     點評

  本例患者的診治過程,確實值得我們從中吸取一些經驗,最為重要的就是診斷思路要開闊。在診斷時,需要全麵、仔細分析病程、病情轉歸,切不可死套診斷標準,甚至時時都應持有懷疑的態度,高度重視鑒別診斷,否則會導致背道而馳的治療。  (曾學軍)

關鍵字:發熱,咳嗽,空洞,WG,肺部,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