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製技術指南

作者:衛文 來源:衛生部 日期:10-12-14

  外科手術必然會帶來手術部位皮膚和組織的損傷,當手術切口的微生物汙染達到一定程度時,會發生手術部位的感染。手術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術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患者方麵和手術方麵。患者方麵的主要因素是:年齡、營養狀況、免疫功能、健康狀況等。手術方麵的主要因素是:術前住院時間、備皮方式及時間、手術部位皮膚消毒、手術室環境、手術器械的滅菌、手術過程的無菌操作、手術技術、手術持續的時間、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等。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應當針對危險因素,加強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與控製工作。

  一、外科手術切口的分類

  根據外科手術切口微生物汙染情況,外科手術切口分為清潔切口、清潔-汙染切口、汙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潔切口。手術未進入感染炎症區,未進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潔-汙染切口。手術進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顯汙染。

  (三)汙染切口。手術進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膿區域;開放性創傷手術;胃腸道、尿路、膽道內容物及體液有大量溢出汙染;術中有明顯汙染(如開胸心髒按壓)。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組織的陳舊創傷手術;已有臨床感染或髒器穿孔的手術。

  二、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定義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分為切口淺部組織感染、切口深部組織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淺部組織感染。手術後30天以內發生的僅累及切口皮膚或者皮下組織的感染,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 切口淺部組織有化膿性液體。

  2. 從切口淺部組織的液體或者組織中培養出病原體。

  3.具有感染的症狀或者體征,包括局部發紅、腫脹、發熱、疼痛和觸痛,外科醫師開放的切口淺層組織。

  下列情形不屬於切口淺部組織感染:

  1.針眼處膿點(僅限於縫線通過處的輕微炎症和少許分泌物)。

  2.外陰切開術或包皮環切術部位或肛門周圍手術部位感染。

  3.感染的燒傷創麵,及溶痂的Ⅱ、Ⅲ度燒傷創麵。

  (二)切口深部組織感染。無植入物者手術後30天以內、有植入物者手術後1年以內發生的累及深部軟組織(如筋膜和肌層)的感染,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從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膿液,但膿液不是來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組織自行裂開或者由外科醫師開放的切口。同時,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狀或者體征,包括局部發熱,腫脹及疼痛。

  3.經直接檢查、再次手術探查、病理學或者影像學檢查,發現切口深部組織膿腫或者其他感染證據。

  同時累及切口淺部組織和深部組織的感染歸為切口深部組織感染;經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無須再次手術歸為深部組織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無植入物者手術後30天以內、有植入物者手術後1年以內發生的累及術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 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膿液。

  2.從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組織中培養分離出致病菌。

  3.經直接檢查、再次手術、病理學或者影像學檢查,發現器官或者腔隙膿腫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證據。

  三、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要點

  (一)管理要求。

  1.醫療機構應當製定並完善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製相關規章製度和工作規範,並嚴格落實。

  2.醫療機構要加強對臨床醫師、護士、醫院感染管理專業人員的培訓,掌握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工作要點。

  3.醫療機構應當開展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目標性監測,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

  4.嚴格按照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有關規定,正確、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5.評估患者發生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做好各項防控工作。

  (二)感染預防要點。

  1.手術前。

  (1)盡量縮短患者術前住院時間。擇期手術患者應當盡可能待手術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後再行手術。

  (2)有效控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確準備手術部位皮膚,徹底清除手術切口部位和周圍皮膚的汙染。術前備皮應當在手術當日進行,確需去除手術部位毛發時,應當使用不損傷皮膚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發。

  (4)消毒前要徹底清除手術切口和周圍皮膚的汙染,采用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合適的消毒劑以適當的方式消毒手術部位皮膚,皮膚消毒範圍應當符合手術要求,如需延長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時,應當擴大消毒範圍。

  (5)如需預防用抗菌藥物時,手術患者皮膚切開前30分鍾―2小時內或麻醉誘導期給予合理種類和合理劑量的抗菌藥物。需要做腸道準備的患者,還需術前一天分次、足劑量給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藥物。

  (6)有明顯皮膚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攜帶或感染多重耐藥菌的醫務人員,在未治愈前不應當參加手術。

  (7)手術人員要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範》進行外科手消毒。

  (8)重視術前患者的抵抗力,糾正水電解質的不平衡、貧血、低蛋白血症等。

  2.手術中。

  (1)保證手術室門關閉,盡量保持手術室正壓通氣,環境表麵清潔,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數量和流動。

  (2)保證使用的手術器械、器具及物品等達到滅菌水平。

  (3)手術中醫務人員要嚴格遵循無菌技術原則和手衛生規範。

  (4)若手術時間超過3小時,或者手術時間長於所用抗菌藥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於1500毫升的,手術中應當對患者追加合理劑量的抗菌藥物。

  (5)手術人員盡量輕柔地接觸組織,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減少組織損傷,徹底去除手術部位的壞死組織,避免形成死腔。

  (6)術中保持患者體溫正常,防止低體溫。需要局部降溫的特殊手術執行具體專業要求。

  (7)衝洗手術部位時,應當使用溫度為37℃的無菌生理鹽水等液體。

  (8)對於需要引流的手術切口,術中應當首選密閉負壓引流,並盡量選擇遠離手術切口、位置合適的部位進行置管引流,確保引流充分。

  3.手術後。

  (1)醫務人員接觸患者手術部位或者更換手術切口敷料前後應當進行手衛生。

  (2)為患者更換切口敷料時,要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及換藥流程。

  (3)術後保持引流通暢,根據病情盡早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醫師、護士要定時觀察患者手術部位切口情況,出現分泌物時應當進行微生物培養,結合微生物報告及患者手術情況,對外科手術部位感染及時診斷、治療和監測。

關鍵字:外科手術,感染,預防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