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26歲,因“腹痛20天”入院。
患者20天前飲酒後出現劍突下疼痛,2~3小時後轉移至臍周痛,呈持續性脹痛,無放射痛,伴有噯氣、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進食後腹痛加重。腹痛與排便、體位無關;無排氣、排便停止;伴低熱,體溫最高37.4℃。
既往史 患者有間斷劍突下疼痛7~8年,自服雷尼替丁可以緩解。
門診查體:心肺(-),腹軟,下腹壓痛、反跳痛,以右下腹為著,未觸及包塊,移動性濁音(-)。血常規 WBC 10.7×109/L, N 71.8%。
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轉移性腹痛,急性起病,伴有嘔吐、發熱,查體有右下腹壓痛、反跳痛,白細胞計數高。考慮疾病原因:(1)急性闌尾炎患者有轉移性右下腹痛,體溫、血象高,右下腹壓痛、反跳痛,應警惕有無急性闌尾炎。(2)腸梗阻 患者腹痛伴惡心、嘔吐,進食後加重,應警惕高位腸梗阻,同時出現壓痛、反跳痛,應注意有無絞窄性腸梗阻,要注意腸鳴音的變化,應查立位腹X線平片。(3)腸係膜淋巴結炎 患者為青年男性,臨床主要表現為右下腹疼痛,伴有發熱、血象增高,應考慮有無腸係膜淋巴結炎,但是淋巴結炎多為先發熱後腹痛,可行腹部B超檢查。(4)消化道穿孔 結合其既往有間斷上腹痛服用雷尼替丁可緩解的病史,應警惕有無胃、十二指腸穿孔,可查立位腹平片。(5)其他 如急性胰腺炎、膽囊炎,患者無急性缺血性腸病的相關表現,支持證據不多。
患者於發病第5天,在當地醫院經抗炎治療後體溫降至正常,但腹痛無緩解;以“急性闌尾炎”行“闌尾切除手術”,術中見闌尾炎症不明顯,回腸末端約80 cm長的腸管壁散在充血點,似呈炎症表現。腸係膜散在腫大淋巴結,病理顯示慢性炎症。
術後3日患者再次出現腹痛,性質同前,並伴有腹瀉約10次/日,每次約50 ml褐色稀水樣便,帶有紅色絮狀物。外院多次查便常規有紅、白細胞, 潛血(OB)(+);予禁食水、多種抗生素抗感染和整腸生治療後,病人大便減至3~4次/日,呈紅褐色糊狀便,便常規仍有大量紅、白細胞。病程中曾使用氫化可的鬆100 mg×3 d,地塞米鬆2~4 mg×5 d,患者自覺腹痛較前有所緩解,大便減至1~2次/日,為成形紅褐色軟便。外院腹平片(-);腹部CT示:上部小腸擴張,壁厚。血沉7 mm/第1 h末。為進一步診治收入我院。患者平素易發生口腔潰瘍,約8次/年,為痛性潰瘍,易愈合。否認外陰潰瘍。否認結核病史,其母親在30年前曾患結核病。
入院查體 生命體征平穩,全身皮膚未見皮疹,無口腔潰瘍,心肺(-)。腹部可見臍周部隆起,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臍周部壓痛、反跳痛,無肌緊張,肝脾肋下未及,移動性濁音(-),腸鳴音活躍,偶有高調腸鳴音。關節無紅腫、壓痛,外生殖器無潰瘍,肛查(-)。
結合外院手術所見回腸末端病變,排除了急性闌尾炎。考慮診斷有以下可能:(1)Crohn病 患者病程中出現腹痛、腹瀉,反複口腔潰瘍,外院手術見回腸末端有炎症表現;腹部CT示上部小腸擴張、壁厚,使用激素治療有效,應考慮有無Crohn病。血抗啤酒酵母菌抗體(ASCA)、CRP等炎性指標有助於此診斷,並應行全結腸鏡檢查。(2)淋巴瘤 患者的病變累及回腸末端,外院手術見腸係膜散在腫大淋巴結,腹部CT可見腸管壁增厚,應警惕有無淋巴瘤。但淋巴瘤需要病理證據,除了結腸鏡檢查,同時需複核外院病理標本。(3)血管炎 如白塞病,患者病史中曾有反複口腔潰瘍發生史,且外院激素治療有效,應警惕有無白塞病等血管炎。可查HLA-B5、血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針刺試驗。(4)腸結核 腸結核也可引起腸管增厚,同時患者母親既往有結核病史,但患者無結核中毒症狀,血沉不快,使用激素治療有效等,均不支持腸結核診斷。可行結核菌素 純蛋白衍生物(PPD)、結核抗體(TB-AB)檢查,並行結腸鏡檢以排除此診斷。(5)感染性腹瀉 患者起病時無腹瀉,手術後出現,使用抗生素治療,症狀未完全緩解,而激素治療似有效,不支持感染性腹瀉。(6)其他 如嗜酸細胞胃腸炎,也可引起腸道全層炎症,但也需要病理證實。
實驗室檢查 血沉16 mm/第1h末,CRP 2.89 mg/dl, ASCA、ANCA(-),HLA-B5(-),TB-AB(-),PPD(-),針刺試驗(-)。多次尿常規檢查(-)。結腸鏡示:進鏡達回腸末端25 cm處,見回腸腸壁彌漫性充血水腫,有散在條索和片狀糜爛,有淺潰瘍形成,部分覆暗紅色血痂。回盲瓣充血水腫,結腸黏膜未見異常(圖1)。診斷:回腸末端彌漫性病變,血管炎?外院病理會診:(1)闌尾纖維化;(2)符合淋巴結反應性增生。
根據患者上述檢查結果以及結腸鏡所見不支持淋巴瘤、腸結核診斷,高度懷疑為血管炎病變。係統性血管炎,如白塞病、結節性多動脈炎、係統性紅斑狼瘡、過敏性紫癜、Churg-Strauss綜合征等均可累及消化道。腸道血管炎性損害之常見臨床表現有腹痛、惡心嘔吐、腹瀉、便血/黑便。影像學檢查有腸管非特異性炎症性改變,如腸壁水腫增厚。激素治療有效。本病人小腸黏膜和漿膜麵均有多發出血點和充血點,是小血管炎的改變。但是患者臨床上無其他係統受累表現,實驗室檢查也無相關提示,暫不能明確血管炎類型。
患者入院後第6天(發病第26天),相繼於上臂伸側、雙足踝部出現紫癜樣皮疹,無瘙癢、脫屑(圖2)。結腸鏡病理:(回腸末端)小腸黏膜顯急慢性炎症,小血管內皮腫脹,血管內及血管壁見中性粒細胞浸潤,符合小血管炎改變(圖3)。胃鏡:胃竇黏膜花斑;十二指腸球部散在斑片狀充血,球後及降部黏膜未見異常,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炎。小腸鏡:進鏡達第二組小腸時,見片狀充血、水腫,有糜爛,與回腸末端改變相似。診斷:小腸黏膜糜爛性病變,符合過敏性紫癜小腸表現。小腸和皮膚活檢IgA免疫熒光(-)。小腸氣鋇造影:回腸病變,黏膜增厚,蠕動差,腸壁欠光整,盲腸充盈欠佳。
診斷 過敏性紫癜。
患者起病後26天出現皮膚紫癜,結合患者胃鏡、腸鏡表現以及病理結果,考慮診斷為過敏性紫癜。
過敏性紫癜是一個累及全身多係統的血管炎,主要表現為四聯征:皮膚紫癜、關節痛、腎髒損害以及胃腸道症狀。本病在兒童中多見,多於上呼吸道感染後起病。消化道症狀主要表現為腹部絞痛,多伴有惡心、嘔吐,大多於皮疹出現8天內發生;但也有報告出現消化道症狀後24周出現皮疹,甚至整個病程中無皮疹出現。過敏性紫癜病理表現為小血管,其是毛細血管後小靜脈血管炎(白細胞破碎性),免疫熒光檢查發現IgA沉積可確診。本患者以腹痛為首發症狀,起病後4周左右出現皮膚紫癜,內鏡活檢提示符合血管炎,雖然免疫熒光未發現IgA沉積,但考慮到IgA臨床檢測假陰性率高,因此過敏性紫癜診斷可以成立。
給予病人潑尼鬆40 mg qd,氯雷他定(開瑞坦)10 mg 每晚1次後,患者腹痛症狀逐漸緩解,皮疹消退,複查糞便潛血多次陰性。
討論
患者以急性腹痛起病,呈轉移性右下腹痛,查體有右下腹部壓痛、反跳痛,體溫、血象高,酷似急性闌尾炎的病程。但值得注意的是,患者腹部壓痛、反跳痛並不固定於麥氏點,涉及範圍較廣,同時在出現腹膜刺激症狀的同時僅有一次體溫升高達37.4℃,血常規WBC僅略高於正常,而在病程後期又出現血性腹瀉。而急性闌尾炎的體征,壓痛點通常在麥氏點,雖其可隨闌尾位置變異而改變,但壓痛點始終固定且範圍局限,當炎症擴散時,壓痛範圍擴大,但仍以闌尾部位壓痛最明顯而且固定。因此遇到不典型轉移性腹痛、非麥氏點固定壓痛,且壓痛範圍較廣的病人時,對診斷異位急性闌尾炎一定要謹慎。
過敏性紫癜僅累及胃腸道、臨床表現不特異,加之成年人過敏性紫癜發病率相對較低,這都會給診斷帶來一定困難。像本例病人一樣以急性闌尾炎行手術治療者也並不在少數。醫師應結合病人的臨床症狀、體征以及內鏡檢查、病理結果綜合考慮。結腸鏡顯示末段回腸彌漫充血性病變,高度懷疑血管炎和紫癜樣皮疹的出現,是本例診斷過敏性紫癜的關鍵。使用潑尼鬆治療後患者腹痛逐漸緩解,便潛血多次複查陰性,支持過敏性紫癜的診斷。
點 評
急腹症的鑒別診斷有時是很困難的,腹型過敏性紫癜可以與皮疹或腎損害不同期出現,也可以不伴皮疹或腎損害。因此誤診為急性闌尾炎而行手術的病例並非罕見。我們通過本病例應提高警覺性。
過敏性紫癜的特點有:腹痛範圍廣,主訴更重,與體征不符,大便帶血,結腸鏡或胃鏡查十二指腸降部有助於診斷。本例也有尚未明確的問題,即IgA免疫熒光(-),能否診斷過敏性紫癜?也歡迎讀者提出不同見解。(劉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