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曆摘要
患者女性,56歲, 因“乏力、發熱6周,皮疹4周”於2002年4月1日入院。
患者2002年2月下旬無誘因感乏力、低熱,自服“感冒藥”及APC體溫能降至正常。3月3日突發大腿內側及臀部多發散在針尖大小的紫紅色皮疹,皮疹高於皮麵,伴瘙癢。2天後再次發熱,體溫38.5℃,伴多發外周關節疼痛,無關節紅腫、肌痛。外院檢查:血白細胞(WBC)18×109/L,中性(GR%)91.4%, 血沉(ESR)48 mm/1小時末,C反應蛋白(CRP)48 mg/dl(正常值0~0.25 mg/dl)。考慮皮疹為藥物所致,遂停用APC,予氧呱嗪青黴素、洛美沙星及阿奇黴素,同時予地塞米鬆5 mg /d靜點。患者關節痛明顯減輕,但發熱仍持續37.5~39.0℃,早晨及午後加重。用激素後第3天出現頸部及前胸連片充血性斑疹,遂停藥。3月14日予潑尼鬆60 mg /d,因減量中體溫上升,3月24日予氫化考的鬆200 mg/d兩天,體溫達39.4℃,並再次出現皮疹,性狀同前(見圖1),為進一步診治收入院。發病以來明顯乏力、食欲下降。無口腔潰瘍、光過敏、脫發、口眼幹及雷諾現象。大便正常,尿呈紅茶色。近40天體重下降6 kg。
既往史:無明確藥物過敏史。
入院查體:T 37.2℃,P 84/min, R 18/min, BP 125/80 mm Hg。全身淺表淋巴結未及腫大。皮膚、鞏膜輕度黃染,咽後壁充血明顯,雙側扁桃體I°大。心肺(-)。腹平軟,肝脾肋下未及,右臍旁壓痛明顯,無反跳痛,移動性濁音(-),肝腎區無叩痛。各關節無紅腫壓痛。
實驗室檢查:血WBC 4.76×109/L,血色素(Hb)109 g/L ,血小板(Plt)134×109/L;尿沉渣中WBC 20~25/HP(0~3/HP),細菌大量,尿培養2次大腸杆菌>105 /ml,24小時尿蛋白定量0.27 g ~0.96 g(正常值< 0.15 g);肝功:穀丙轉氨酶(ALT) 1065 U/L,穀草轉氨酶(AST) 1086 U/L,γ-穀氨酰氨轉肽酶(GGT) 405 U/L(正常值10~50U/L),白蛋白(ALB)2.4 g/dl(3.5~5.1g/dl),直接膽紅素(DBIL) 5.42 mg/dl, 總膽紅素(TBIL) 6.67 mg/dl(0.3~1.3 mg/dl),肝功能變化見圖1。腎功正常。ESR 40 mm/1小時末, CRP 6.28 mg/dl;乙肝表麵抗體(+)、甲、丙、戊肝抗體陰性,HIV抗體(-),巨細胞病毒(CMV) pp65(-),弓形蟲、單純皰疹病毒、風疹病毒、EB病毒及巨細胞病毒的抗體均(-);結核菌素試驗(-),抗結核抗體(-);肥達-外斐反應(-);血培養(-);抗鏈O 25 u/ml ,狼瘡抗凝物(-),抗人球蛋白、酸溶血和蔗糖水溶血試驗均陰性。蛋白電泳:γ球蛋白37.4%~22 %(10.6%~23.5%),免疫球蛋白(Ig)G 18.3 g/L(7~17 g/L),IgA 3.37 g/L(0.7~3.8 g/L),IgM 3.31 g/L(0.6~2.5 g/L);補體正常。抗核抗體(ANA)、dsDNA、抗可溶性核抗體(ENA)、類風濕因子(RF)、自身抗體、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均陰性;肺癌篩選: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TPA) 20.4 ng/ml (正常值< 1.0 ng/ml);細胞角質蛋白211: 26.56 ng/ml (正常值< 3.5); CA係列: 癌胚抗原(CEA) 4.3 ng/ml(正常值< 5 ng/ml), 糖抗原CA50> 140 u/ml(正常值< 20 u/ml), CA199> 240 u/ml(正常值< 37 u/ml), CA242 8u/ml(正常值< 17 u/ml);甲胎蛋白(AFP) 8.41~371.3 ng/ml(正常值< 25 ng/ml);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檢正常。胸腹CT結果見討論。骨γ像:雙肘關節及右腕關節放射性攝取增高,考慮炎性變。
診治經過
入院後患者體溫正常,予穀胱甘肽(泰特)、茵梔黃等保肝治療中肝損害加重,4月5日加用琥珀酸氫考150 mg/d,4月7日患者再次出現皮疹, 4月8日改用甲基潑尼鬆龍及克敏嗪,當日皮疹增多並發熱,停用上述兩藥,繼續抗過敏治療。皮疹漸消退,但黃疸漸加重,TBil最高達20.5 mg/dl。4月11日血三係明顯減低,肝功明顯惡化,凝血功能(PT+A)延長。骨穿見異常細胞10.5%,疑似淋巴瘤細胞,考慮不除外血液係統惡性腫瘤。 為緩解肝損害,予地塞米鬆10 mg/d,並用長春新堿2 mg,同時輸注新鮮凍血漿。患者肝功逐漸改善,黃疸減退(4月18日TBil下降至10.9 mg/dl),凝血功能恢複。患者Plt進一步下降至9×109/L,WBC 1.1×109/L,加用靜脈丙種球蛋白(IVIg)20 g 3天,血小板漸恢複。4月22日患者黃疸加重(見圖1)。
目前診斷:發熱、黃疸原因待查 ,惡性腫瘤? 藥物性肝損害?
病例討論
鄭文潔醫師(免疫科):患者中年女性,病程2個月。發熱、皮疹、一過性關節痛、肝損害、全血細胞減少,存在多係統損害,故診斷上考慮感染、免疫、腫瘤幾方麵:
一、結締組織病:1、彌漫性結締組織病:其中係統性紅斑狼瘡和幹燥綜合征常引起肝髒損害,但是患者的自身抗體均陰性,不支持。2、自身免疫性肝病: 多為慢性遷延性病程,而本患者臨床表現為急性進行性肝損害,多種自身抗體陰性,亦無特異性影像學改變,故不支持。3、成人Still病:病程短,年齡偏大,皮疹不典型,無血WBC增高,最重要的是Still病的診斷需除外惡性腫瘤等疾病。
二、感染:1、病毒感染:肝炎病毒或嗜肝病毒(EB、CMV)可引起黃疸,但病毒感染多為自限性,該患者在出現發熱6周後,體溫降至正常時,出現肝損害,無法用病毒感染解釋。2、肝結核:結核中毒症狀不明顯,未發現其他器官結核灶,PPD和血清抗結核抗體均陰性,故結核的診斷證據不足。
三、藥物性肝損害:患者在外院用過多種抗生素、解熱鎮痛藥及中藥,病程中反複出現皮疹,出現皮疹後,肝損害加重,故考慮藥物性肝損害。但是用地塞米鬆後肝酶和膽紅素下降明顯,之後再次迅速上升,似乎不能用藥物性肝損害解釋。而且患者既往無高敏狀態,皮疹是否為原發病引起?
四、惡性腫瘤:患者病情進展較快,多項腫瘤標記物明顯升高。肝膽係統惡性腫瘤和血液係統腫瘤尚需除外。
李小光醫師(放射科):氣管前方有一直徑1cm淋巴結,正常人或炎症亦可有此表現。右肺尖斑點索條影為陳舊性結核。肝脾腫大,肝內膽管無擴張,未見腫大淋巴結。核磁共振胰膽管成像(MRCP)示膽總管、胰管、膽囊未見異常,肝內膽管顯示不清,但各主要分支存在,走行略僵直,需除外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
劉正印醫師(感染科):1、患者除發熱外,皮疹貫穿於整個病程,而且皮疹的發生總是伴隨用藥,肝功能的損害逐漸加重,診斷上首先考慮藥物所致。這種藥物所致的肝損害尤其淤膽的改善是非常緩慢的,甚至在治療的過程當中可以有所反複。藥物在血液係統的表現可為血小板減少、粒細胞減少、再障,該患者骨髓像的改變可能是藥物引起的骨髓反應。2、淋巴瘤,患者入院後病情加重的情況下(肝功能損害嚴重、血象的改變等)體溫多在正常範圍內,不利於對腫瘤的診斷。3、結核診斷依據不足,但需除外無反應性結核病。(無反應性結核病是一種嚴重的網狀內皮係統結核病,亦稱結核性敗血症。肝、脾、淋巴結或骨髓以及肺、腎等呈幹酪性壞死,其中有大量成簇結核菌,而缺乏類上皮細胞和巨細胞反應,滲出性反應也極輕微。見於極度免疫抑製的患者。)綜合考慮藥物反應可能性大,不能除外存在其他基礎病。
焦力醫師(血液科):病程中出現白細胞、血小板減少,骨髓中疑似淋巴瘤細胞10%,應考慮淋巴瘤診斷。但是患者淺表淋巴結不大,縱隔內有一個淋巴結稍大,而原發於肝髒的淋巴瘤隻占1%,骨髓相表現不典型,T、B細胞基因重排均陰性,並且如果骨髓中出現淋巴瘤細胞則提示淋巴瘤已達IV期,對目前治療反應不應如此之好,這些均不支持淋巴瘤的診斷。血管免疫母細胞淋巴結病雖可表現為反複皮疹、發熱,但常伴有全身淋巴結腫大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多克隆Ig增高,淋巴結活檢有特征性改變,此例不像。考慮藥物反應可能性大。
徐彤醫師(消化科):該患者黃疸以淤膽為主伴有肝細胞損傷。患者在院外使用多種藥物並未出現黃疸,而入院後黃疸明顯加重,治療中始終使用激素對黃疸控製無效,其病因可能為:
一、肝細胞壞死+毛細膽管炎/淤膽性肝損害:1、鑒於目前各肝炎病毒及嗜肝病毒指標均陰性,病毒性肝炎可能性不大。2、藥物性肝損害:患者在院外使用多種藥物並未出現黃疸,而入院後黃疸明顯加重,治療中激素對黃疸控製始終無效,至少藥物反應不能解釋疾病全貌。
二、彌漫性膽管病變合並肝細胞損傷:1、硬化性膽管炎:易合並感染引起黃疸和發熱,無典型的自身抗體,膽管造影可發現肝內外膽管呈念珠樣、樹枝樣改變,若病變隻累及小膽管則需肝活檢才能明確診斷。2、彌漫性膽管癌:罕見,漏、誤診率均高。本例各腫瘤指標增高,應高度警惕該病。3、膽汁性肝硬化:患者自身抗體均陰性,不支持該診斷。4、肝門區肝管病變:患者影像學檢查不支持肝外膽管病變,但肝管癌尤其是膽囊癌可在原發灶尚不明顯時即發生肝內廣泛轉移,膽管浸潤,影像學上甚至看不到局限性病灶。患者CA199、CA50升高而CA242不高,亦提示肝膽係腫瘤,故應格外提高警惕。
三、係統性疾病的肝表現:需除外重度感染(尤其是結核)、淋巴瘤和惡網。
張力醫師(腫瘤科):大多數腫瘤標誌物均屬相關性標記物而非特異性標誌物,一些良性疾病如炎症亦可引起腫瘤標誌物升高,故單憑腫瘤標記物升高不能診斷腫瘤,尤其是患者有明確其他係統嚴重疾病時。
劉曉紅醫師(消化科):肝穿刺對該患者是最簡單、明確、經濟的診斷方法。患者無膽管擴張、肝淤血等禁忌證,應盡快行該檢查。
方秀才醫師(消化科):患者在病初即有膽管酶升高,藥物與肝損關係不確定,所用藥物均無明確致肝損傷作用,激素治療無效,不支持藥物性肝損害診斷。患者目前各症狀均可用肝髒小膽管周圍病變解釋。病變性質考慮腫瘤浸潤可能性大,炎症及澱粉樣變從目前查體、化驗檢查和治療反應上看均不支持,明確診斷需行肝穿刺。
趙永強醫師(血液科):患者體溫下降而黃疸持續,並逐漸加重,外周血及骨髓呈反應性,應重點除外有無病毒感染。也許該病毒目前尚檢測不到,既往曾見過類似症狀病人經檢查為病毒感染。另外該患者骨髓細胞學表現比一般反應性骨髓相偏惡性,即使病程中有一過性好轉,亦不能除外淋巴瘤的可能性。
李太生醫師(感染科):患者目前一般情況好,發熱停止,血項基本恢複正常,無法用腫瘤解釋。白細胞波動大,如能除外化驗誤差,則可用病毒感染解釋,某些病毒目前尚不能檢測。
朱鐵山醫師(皮膚科):藥物疹以多形性紅斑及風團常見,停用過敏藥物後很少複發,且激素過敏而引起藥物疹罕見,結合病史中描述,該患者的皮疹不是藥物疹。
唐福林醫師(免疫科):該患者皮疹、黃疸不是超敏反應:1、超敏反應為一種全身性反應,而不隻局限於皮膚、肝髒、骨髓。2、如為超敏反應,同一過敏源反複刺激會產生很重的回憶反應,可致剝脫性皮炎,本例不似。3、患者肝損加重後再次使用激素並無超敏反應發生。自身免疫病可基本除外。
沈悌醫師(血液科):患者曾行骨髓細胞T、B基因重排檢查為陰性,即無單克隆增生。但該檢查骨髓的陽性率隻有60%,故陽性支持淋巴瘤診斷,陰性不能排除診斷。
進一步診斷建議:1、複查腫瘤標誌物,如滴度過高應稀釋定量以便動態觀察。2、肝穿刺。
郭麗娜醫師(病理科):4月25日肝穿病理所見部分肝細胞胞漿疏鬆,肝索擁擠,可見點狀及灶性壞死,小膽管及部分肝細胞膽汁淤積,彙管區有少量淋巴樣細胞浸潤(見圖2)。
圖1 藥物與臨床表現的關係(徐彤醫師製作)
圖2 肝穿刺病理(HE × 150)
點評
患者病程6周,肝損害開始為肝細胞或毛細膽管炎性改變,後為淤膽性改變,伴發熱、皮疹,一度WBC和Plt嚴重下降,目前趨於好轉。鑒別診斷內容較多,各專科發言精彩。至5月11日,患者總膽紅素降至5 mg/dl,血象恢複正常,病人的一般情況好轉,腫瘤標誌物亦降至正常。從目前情況看結合病理結果,病毒性肝炎的可能性大。
(劉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