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曆摘要
患者男性,27歲,大學生,因“四肢肌肉疼痛17天,腹痛、血便10天”以“消化道出血原因待查”收入院。
患者17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側腓腸肌及右前臂肌肉疼痛,伴壓痛,雙下肢站立及行走困難,不伴發熱、皮疹、關節痛及感覺障礙。外院查:血WBC升高,電解質、肌酶譜正常,肌電圖示左腓腸肌、右三角肌可疑肌源性損害。抗鏈“O”、C反應蛋白升高,予止痛等對症治療。入院前11天加用地塞米鬆治療2天,肌痛緩解,但隨後出現全腹疼痛,臍周明顯,呈持續性撕裂樣劇痛。腹痛嚴重時伴惡心、嘔吐,無嘔血,同時排暗紅色稀糊便10天,4~6次/日,最多10餘次,30~100 ml/次,無裏急後重,伴低熱(T最高 37.8℃)及輕度畏寒。在我院急診查大便內有大量紅、白細胞,隱血(+)。發病以來體重減輕7~8 kg。既往史及個人史:曾於1個月前在養殖蒼蠅昆蟲室停留,但無密切接觸史,4年前運動後曾發現血壓高(具體不詳),口服降壓藥1次。入院查體:T 37.6℃,P 90次/分,R 18次/分,BP 110/70 mmHg,發育正常,營養中等,皮膚無蒼白,鞏膜無黃染,淺表淋巴結不大,心肺(-),腹平軟,中下腹壓痛,無反跳痛、肌緊張,肝脾肋下未觸及,Murphy's征(-),移動性濁音(-),肝區叩痛(-),腸鳴音稍弱,肛診(-)。
討論一:消化道出血定位
患者排鮮血便,無嘔血,考慮下消化道出血可能性大。但上消化道出血量較大時亦可有鮮血便,因急診胃鏡與結腸鏡相比簡單易行,應首先行胃鏡檢查,除外胃、十二指腸的出血。活動性出血時清潔腸道有困難,應在血止後或出血間歇期清潔灌腸後進行。對於活動性出血,可采用選擇性血管造影或標記紅細胞的核素顯像,前者定位診斷更準確,並且必要時行血管栓塞治療;後者敏感性高,可檢出0.3 ml/min的出血量,但定位差,不能判斷出血原因。
診療:基於上述理由,我們首選急診胃鏡檢查,發現“反流性食管炎(中度)、慢性淺表性胃炎(幽門螺杆菌快速尿素酶陰性)、胃體黏膜水腫、十二指腸降部散在濾泡樣增生。病理:胃黏膜慢性炎症,小腸黏膜重度急慢性炎症,部分腺上皮增生。但是該病變不足以解釋患者如此明顯便血。隨後進一步行結腸鏡檢查:全結腸黏膜基本正常,回腸末端30 cm黏膜彌漫性充血水腫、結節樣增生,表麵多發糜爛、潰瘍,可見出血。病理:小腸黏膜急、慢性重度炎症,有黏膜下出血。由內鏡所見推測本例為小腸彌漫性出血性病變。予生長抑素(善寧)止血、補液等對症治療後,病人便血量顯著減少。
入院後予禁食、胃腸外營養、血漿等支持療法,調整腸道菌群,抑酸,先後予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利複星)、頭孢曲鬆(羅氏芬)、甲硝唑(滅滴靈)等抗感染治療3周,琥珀酸氫考200 mg/d × 5天,逐漸減量,共2周。並逐漸過度至腸內營養。入院3周,腹痛逐漸緩解,大便逐漸轉為黃褐色成形便,便常規+潛血(-),體溫降至正常。但是入院第18天至28天(出院時)出現鏡下血尿,80%~90% RBC異常形態,24h尿蛋白:1.18~1.8g,血肌酐0.7~0.9 mg/dl,超聲:腎髒大小形態正常,監測血壓130~150 mmHg/85~100 mmHg,因患者及家屬不願行腎穿,自動出院。
輔助檢查:血常規:白細胞最高值39.85×109/L,大便普通培養(-)×2、耶爾森菌(-)×2,念珠菌(+)×2。入院時查尿常規、沉渣正常,入院第18天至28天(出院時)多次複查尿常規:中至大量RBC,沉渣:RBC滿視野,異常形態80%~90%。肝功:白蛋白(ALB)最低至2.2 g/dl,餘基本正常。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38.6~47.3s,凝血酶原時間(PT)17.3~18.4s,國際標準化比率(INR)1.46~1.57s,出院複查正常。血沉(ESR)19~29 mm/1小時,C反應蛋白(CRP)3.43~3.68 mg/dl;蛋白電泳:ALB 44.9%、α1 7.2%、α2 15.2%、β 9.7%、γ 23%;肌酶譜、免疫球蛋白(Ig)、補體均正常,抗核抗體(ANA)、抗雙鏈DNA抗體(dsDNA)、抗可溶性核抗體(ENA)、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抗心磷脂抗體(ACL)、抗Jo-1抗體、狼瘡抗凝物(LA)均(-),乙肝五項、抗HIV(-),弓形蟲、單純皰疹病毒、風疹病毒、EB病毒及巨細胞病毒抗體(TORCH)均(-);肥達、外斐反應(-);腹平片正常,腹超聲/CT:肝內鈣化灶,回聲不均,膽囊結石、膽囊壁鈣化。
討論二:小腸出血病因
內鏡檢查發現小腸廣泛出血性急性炎症(見圖1、2),腸道炎症包括感染性、非感染性炎症。
圖1 結腸鏡:回腸末端充血、水腫、糜爛
圖2 濾泡樣結節
1.腸道感染包括侵襲性和非侵襲性感染兩類,本例有腹痛、血便、發熱、血白細胞明顯升高,考慮是侵襲性感染。大多數侵襲性腸道感染累及結腸(如痢疾),單純小腸受累者少見,需考慮少見菌,如空腸彎曲菌及耶爾森菌。(1)空腸彎曲菌感染,我院尚無確診病例,空腸彎曲菌可以侵犯小腸和大腸,明顯出血一般為大腸嚴重病變所致。小腸大出血報道不多,小腸受累主要表現為黏液便和水樣便,病程2周左右。(2)耶爾森菌感染也可侵犯小腸,引起多發潰瘍,與Crohn病相似,診斷需借助便培養或血清抗體檢測,一般病程2~3周,為自限性疾病。本例在治療上應用了喹諾酮類敏感抗生素病程已達1月餘時臨床仍有發熱、腹部壓痛和反跳痛,不符合上述2種感染。
2.結合本例有肌痛需考慮寄生蟲感染,但肌痛不劇烈,無相應食用生肉等流行病史,未進行特殊治療疼痛緩解,臨床上不支持旋毛蟲病或螺旋體感染(如鉤體病)。
3.本例起病急,病情進展太快,與結核慢性隱匿性過程不相符。
4.Crohn病可急性起病,回盲部受累,為節段性全壁炎,但十二指腸也受累比較少見,且無其他如瘺管、膿腫等證據。
5.小腸淋巴瘤為逐漸進展性疾病,臨床表現可以多樣,與本例急性起病不甚相符。
6.本例小腸病變為主,臨床上有腹痛、便血,病理提示炎症、出血性改變,高度懷疑出血壞死性小腸炎,該病病因不清,可能由細菌感染(梭狀芽孢或產氣莢膜杆菌)或毒性物質引起,亦與免疫因素有關,兒童多見,成人亦可發病,最常侵犯回腸末端,其次為結腸。呈急性、暴發性,以腹脹、嘔吐、腹瀉、便血為主要表現,發展快,可出現敗血症、中毒性休克,綜合上述特點考慮出血壞死性小腸炎可能性大。
除了小腸出血性病變外,患者隨後又出現血尿、蛋白尿等腎髒受累表現,要考慮血管炎的診斷,但用常見的血管炎,包括Wegener肉芽腫、變應性肉芽腫性血管炎、過敏性紫癜、顯微鏡下多動脈炎都不能解釋,所以考慮在感染炎症的基礎上繼發的血管炎,有必要行腎穿刺活檢,不僅可為血管炎提供依據(若有節段性壞死性腎小球腎炎往往提示血管炎),亦有益於指導治療和評價預後。血管炎無論是原發或繼發,治療時機的把握至關重要,若已出現腎功能衰竭再予治療,即使阻斷血管炎性反應和免疫反應,腎損害仍不可逆。臨床上的新觀念是一旦出現血管炎的係統性損害,一定要用激素+免疫抑製劑(首選環磷酰胺)。
本例早期病情進展快,異常炎性指標多,C反應蛋白高,說明炎性反應重, 但無穿孔或休克表現,加用激素治療,有利於緩解中毒症狀,同時調整腸內外營養及支持治療使病情緩解。因患者及家屬不願行腎穿,監測腎功能無明顯變化,未予激素+免疫抑製劑治療。
小結
本例患者急性發病,病史簡單,但是小腸彌漫性出血少見,診斷困難。對於消化道出血首先要明確出血部位,然後是病因診斷。該患者是出血壞死性小腸炎,病因不明確,繼發血管炎,引起腎髒損害。在抗感染治療的基礎上並用糖皮質激素,可以抑製過激的炎性反應。
(劉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