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曆摘要
患者,男,47歲,因“反複雙下肢腫12年,加重伴全身浮腫半年”入院。
患者於12年和4年前兩次出現雙下肢浮腫,在當地醫院查血白蛋白(ALB)低(具體不詳),輸白蛋白後水腫消退。半年前出現雙下肢浮腫,並蔓延至陰囊,逐漸發展至軀幹、顏麵水腫,甚至睜眼困難。2月前外院查:ALB 2.1~3.1 g/dl;多次查尿常規和24小時尿蛋白均陰性;胃鏡顯示胃黏膜皺襞粗大,病理為慢性炎症,擬診“Menetrier 病”,行胃黏膜大活檢後出現黑糞,血色素降至6.2 g/dl。每日予以蛋白質補充、利尿,曾先後予地塞米鬆及甲潑尼龍治療2周,無效停用。為進一步明確診斷收入我院。半年來體重下降10 kg,自幼偏食,不吃綠葉菜、牛羊肉和牛奶,但發病後每日蛋白攝入量充足。尿正常,每日排黃色成形便1次,有時大便鬆散,量不多。既往患先天性心髒病(法洛四聯症),17年前行修補術。
入院查體 BP 90/60 mmHg,身高 160 cm,體重64 Kg,發育正常,營養中等。全身皮膚黏膜蒼白,無肝掌和蜘蛛痣,眼瞼輕度浮腫。上唇見少量細絨毛,腋毛缺如。心界輕度向左擴大,心率90次/分,心音有力,房顫律,肺動脈及三尖瓣聽診區可聞及收縮期3/6雜音。腹部略膨隆,腹圍88 cm,前胸至腹正中可見一手術瘢痕,未見靜脈曲張,腸鳴音4~6次/分,移動性濁音可疑,腹軟,全腹無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未觸及包塊,肝右肋緣下4 cm,劍下10 cm,質中,緣鈍,無壓痛,表麵光滑,脾未及。脊柱、四肢無畸形及壓痛。雙下肢可凹性水腫。
實驗室檢查 血紅蛋白(Hb) 93 g/L,白細胞(WBC) 10.27×109/L,中性 N 83.2%,嗜酸 2 %。ALB 2.1~2.6 g/dl(正常值3.5~5.1 g/dl),總蛋白(TP)4.3 g/dl(正常值 6.0~8.5 g/dl),血鈉(Na+)120 mmol/L(正常值135~145 mmol/L),血鈣(Ca)7.7 mg/dl(正常值8.5~10.8 mg/dl),血沉12 mm/第1小時末。血蛋白電泳:ALB 52.9%,α1 5.2%(正常值1.4%~3.5%),α2 16.2%(正常值7.3%~12.1%),β13.1%(正常值8.2%~13.8%),γ12.6%(正常值10.6~23.5%)。血免疫球蛋白IgG 3.25 g/L(正常值7~17 g/L),IgA 1.03 g/L(正常值0.7~3.8 g/L),IgM 0.57 g/L(正常值0.6~2.5 g/L)。血尿素氮和肌酐、血脂均正常。尿常規:蛋白(-),24小時尿蛋白0.03~0.11 g(正常值<0.15 g)。消化道:便常規:(-),蘇丹III(-),24小時糞便脂肪定量1.5 g(正常值<5.0 g)。肝功能:轉氨酶、膽紅素和膽汁酸均正常,凝血時間(PT+A)正常。血IV型膠原140 ng/ml(正常值140 ng/ml)。胃鏡:慢性淺表性胃炎,未見胃黏膜皺襞粗大,幽門螺杆菌(HP)陽性。病理為胃黏膜慢性炎症,十二指腸黏膜慢性炎症,黏膜及黏膜下淋巴管擴張(見圖)。借閱外院胃黏膜大活檢病理片,診斷胃黏膜慢性炎症。胃腸99m Tc-ALB核素顯像:第2、3組小腸彌漫性及4、5組小腸局限性白蛋白漏出的可能性大。腹部B超:肝大,肝髒彌漫性病變,膽囊壁厚。腹部CT未見異常。全消化道造影未見異常。心電圖:心房纖顫、右室肥厚。胸片:符合肺淤血、心髒擴大,雙側胸水。肘靜脈壓:15 cm H2O。超聲心動圖(UCG):法洛四聯症術後,左右心房擴大,輕度肺動脈狹窄,下腔靜脈增寬。內分泌功能:甲狀腺功能:促甲狀腺素(TSH)6.332 uIU/ml(正常值0.38~4.34),總三碘甲狀腺原氨酸、總四碘甲狀腺原氨酸正常。24小時遊離皮質醇、血漿總皮質醇、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正常。促卵泡刺激素、促黃體生成素正常,睾酮(T)1.2 nmol/L(正常值23.1±6.0 nmol/L)。
目前診斷 蛋白丟失性腸病,法洛四聯症修補術後,心髒擴大,房顫,心功能不全。
圖 十二指腸黏膜活檢,HE×100,箭頭示黏膜下淋巴管擴張。
病例討論
白蛋白在肝髒合成,人均4.3 g/kg,其半衰期T1/2為20天,經腸道丟失1%~2%。臨床中見到低白蛋白血症的原因有:攝入不足、吸收不良、合成障礙及體內丟失等。(1)攝入不足:患者既往有偏食習慣,但在發病後攝入蛋白質充足,可以排除攝入不足所致的低蛋白血症。(2)吸收不良:患者臨床上無腹瀉和脂溶性維生素缺乏的症狀,大便蘇丹III(-),24小時糞便脂肪定量正常,所以無吸收不良的表現。(3)合成障礙:肝功能失代償可導致白蛋白合成減少。患者有先心病,術後仍有左右心房大,下腔靜脈增寬,肝大,提示體循環淤血,長期的淤血可導致肝硬化。但患者凝血時間正常,IV膠原不高,γ球蛋白偏低,無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肝功能未發展至失代償階段,血白蛋白低不能以此單一原因解釋。(4)體內丟失蛋白:白蛋白丟失途徑有腎髒和胃腸道。病程中多次查尿蛋白陰性,無腎髒丟失的證據。胃腸道方麵,病人無消化道症狀,99m Tc-ALB核素顯像顯示標記的白蛋白從小腸漏出。檢查過程如下:靜脈注入示蹤劑後即刻及5、10、15、20分鍾、1、2、3、5、22及23小時排便後顯像,可見血流期相當於2、3組小腸有異常放射性增高區,靜態顯像見該部位有彌漫性放射性增高區,及相當於4、5小腸有局限性放射性增高區。隨時間延長,示蹤劑在腸腔內移行,至22小時見全結腸顯影,排便後見乙狀結腸及直腸內的放射性排出。綜上檢查,低白蛋白血症主要是由腸道丟失蛋白所致。
失蛋白性腸病原因見於:(1)胃腸道間質壓力增高、淋巴管阻塞:先天性淋巴管擴張症、淋巴瘤、結核、Crohn病、右心壓力增高;(2)黏膜屏障損害:①糜爛性:糜爛性胃腸炎、腫瘤、炎性腸病、偽膜性腸炎;②非糜爛性:胃黏膜巨肥症、嗜酸性胃腸炎、乳糜瀉、腸道細菌過長、腸道感染(病毒、寄生蟲),全身係統性疾病。該患者十二指腸黏膜活檢提示黏膜內及黏膜下淋巴管擴張,結合患者有先心病史,修補術後仍有肺動脈高壓、肝淤血等右心衰竭、右心靜脈壓高的情況,而無發熱、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考慮低白蛋白血症的原因是由於右心壓力增高引起的間質壓力上升,導致淋巴回流障礙,加上長期肝髒淤血導致肝功能下降,另外該患者有先天性心髒病、性腺功能低下等,也可能存在先天性淋巴管擴張。目前考慮患者低蛋白血症是與右心功能不全導致的內髒淤血,加之先天性缺陷有關。在治療采取補白蛋白、強心及利尿等措施。
點評
心功能不全導致的單純失蛋白性腸病臨床上比較少見,診斷上也有一定困難。教科書上介紹的方法是用鎘來標記白蛋白,但是價格昂貴,鎘需要進口,來源有困難。99m Tc-ALB胃腸道核素顯像費用不高,是一個對診斷有幫助的檢查,但目前仍處在試驗階段。(劉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