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將和新冠病毒共存,迎接一個開放的世界

作者:佚名 來源:MedSci梅斯 日期:21-08-02

        7月29日,張文宏在微博針對南京疫情發聲。他表示,目前,外省市尚未發現脫離東部機場的無源頭社區擴散病例。南京疫情仍在可控中,關鍵在後續1~2周。雖然蘭州大學預測8月12日便能完全控製此次疫情的傳播。但是,這次疫情傳播之廣,遠遠超過前幾次,加上delta毒株的病毒載量太高,以及很多無症狀感染者可能帶毒傳播等因素,此次疫情完全控製並不十分容易。

        張文宏在今年微博上預判疫情走勢外,他還特別指出,“現在世界上大多數病毒學家都認可這是一個常駐病毒,世界要學會與這個病毒共存”。張文宏在今日淩晨的微博文章中寫道:“世界如何與病毒共存,各個國家都在作出自己的回答”、“未來中國選擇的方式一定是既保證與世界的命運共同體,實現與世界的互通,回歸正常的生活,同時又能保障國民免於對病毒的恐懼。中國應該有這樣的智慧”。

        事實上,早在去年11月,張文宏就曾在公開演講中“預言”,人類要做好和新冠病毒長期共存的準備,“當人類不能徹底剿滅這個病毒的時候,就得學著如何跟這個病毒一起活下去。”

        7月27日,梅斯醫學在每日簡報中認為,需要考慮與新冠病毒共存,見:2021年7月27日簡報:南京機場疫情傳播鏈增至 98 人,涉及 5 省;印尼數據表明疫苗接種人群的新冠死亡率僅為 0.21%,低於流感致死率,與新冠病毒共存是值得討論的話題

        麵對“逐步進化”的病毒毒株,人類應該怎麼辦?繼續鬥爭還是學會共存?

        從感染情況來看,國內疫苗接種工作的普及,使得危重症病情出現的概率,以及致死率大大降低。鍾南山在不久前表示,通過觀察廣州感染者及密接者的疫苗接種效果發現,完成全程免疫接種的預防效果明顯,預防密接接觸者感染的效果為69%,預防發展為肺炎的效果為73%,預防重症效果達95%以上。

        顯然,麵對些許危重病例,以中國現有醫療資源,足以從容應對。

        有專家認為,中國應對這波德爾塔毒株疫情侵襲,相比封鎖戰術,接種疫苗仍然是最關鍵的一步。換言之,應對新冠病毒,提高疫苗接種率、降低危重率,是當下醫學專家們的共識。

        放棄幻想,學會與新冠並存

        本周斯坦福大學研究微生物進化的Katherine S. Xue博士發表《放棄幻想,學會與新冠共存》,新冠疫情最終將不可避免地成為局部流行的疾病,不會徹底消失。從曆史上看,這樣的結局並不意外。科學家們猜測,時至今日的普通感冒病毒,可能也是來自過去的某場大流行。在一個與新冠共存的世界裏,我們就像應對流感病毒一樣,每年會接種增強針,但依舊有感染病毒的可能。

        事實上,隨著全球疫苗接種的深入,雖然疫苗無法完全防止再度感染,但是可以大大減少重症和死亡的發生。如果疫苗在普遍接種以後,死亡率下降到足夠低的水平,如低於0.5%,則相當於流感,這時候,是否有必要嚴格控製,就成為新的課題。

        多國調整防疫策略

        事實上,全球多個國家也在調整策略,7月19日,英國全麵解封,新增新冠確診病例數連日來呈下降趨勢。解封後,政府取消戴口罩規定,不再限製社交聚集人數;除特定場所,不再要求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離;所有經營場所恢複營業;不再要求居家辦公。新加坡政府認為,新冠或成為地方性流行病,將不再追查每一個確診病例,而是專注醫治重症患者。預計9月停止統計新冠病例,將新冠“降格”為類似流感的流行病。

        一方麵,強力封鎖政策所帶來的經濟負麵效應。另一方麵,強力封鎖的成本越來越高。而開放則是大趨勢。

        目前國際上對新冠病毒的防疫策略已經從“預防感染”向“預防重症和死亡”轉變了,各國都關注新冠疫苗對重症和死亡的減少作用,而不再是預防感染了。

        阿聯酋是接種中國疫苗最高的國家之一,全國70%以上人口接種超過2劑新冠疫苗,事實上,現在每天仍然有1500例左右的新增感染者,但是死亡人數在5例左右。

        同時,自然界也是不斷進化的,事實上,在過去幾十年裏,流感病毒主導了世界,也許隨著新冠病毒的不斷進化,新冠病毒有可能會占住C位,而流感病毒會退居曆史舞台!就本來就是自然界的規律。

        事實上,自從2002年SARS後,冠狀病毒從未停止過,在2012年9月發現MERS,當時也驚倒一片。可以這樣說,SARS和MERS兩種病毒,應該都不算是成功的病毒,在與流感的博弈中,都失敗了,沒有成功主流病毒。此次新冠病毒強勢到來,確實有可能成為C位。

        總之,既然病毒已經來了,而且人類又無法將它徹底消滅,那隻能退而求其次,選擇與病毒共存共生了。

關鍵字:新冠病毒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