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製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麵)(2018年—2035年)》得到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複。8月30日,核心區控規全文發布。麵對史無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新增了加強公共衛生體係建設等內容,主要的規劃安排有哪些?有何考慮和意義?
對此問題,首規委辦主任、市規劃自然資源委主任張維進行了解答。
張維介紹,首都功能核心區公共衛生體係建設關係到首都功能的安全保障,規劃從幾個方麵進行強化:
一是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這次規劃將市疾控中心應急處置與檢測功能仍然保留在核心區,同時做優做強區級疾病預防控製中心。根據中央單位多、平房區多、老舊小區多的特點,結合街道社區範圍以及防災生活圈劃定了39個衛生分區,分類分區施策,提升基層衛生設施建設標準,築牢基層公共衛生“網底”。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發揮其“探頭”作用。此外,規劃還提出建立各級醫療機構長效合作協同機製,實現基層首診、分級診療;提高院前急救能力,按照標準設置急救中心、急救中心站和急救工作站,配備洗消設施。
二是強化科技支撐。
注重科技手段在公共衛生體係的運用,規劃提出進一步發展互聯網醫療,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深化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提高精準防疫水平。
三是夯實公共衛生基層基礎。
首先從街區社區抓起,強化了32個街道公共衛生職責,把公共衛生服務管理納入了183個街區的社區治理體係,發揮社區公共衛生委員會作用。
其次,發揮好物業作用。用好物業企業力量,依靠居民建立物管會或自管會,加強失管、棄管小區的服務管理。同時,也要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廣泛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共同守護好家園。
更重要是引導市民形成良好的公共衛生風尚,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集中整治各類公共衛生突出問題,改善公共衛生環境,引導市民形成科學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保持社交距離、推行公勺公筷、垃圾分類投放等良好習慣,助力健康北京建設。
四是建設韌性城市。
規劃提出,要注重留白增綠,增加小微綠地、口袋公園,提升公共開放空間覆蓋率,加強城市通風廊道建設。堅持平戰結合,統籌好應急救災物資的運輸和儲備,建設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庫。體育場館這樣的大型公共設施建立平疫轉換預案,必要時作為應急醫療救治設施使用。全麵提升老舊小區健康安全標準,在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過程中補齊公共設施和管理維護短板。設置居住區入口多功能公共空間,做到平疫結合。
總的來說,要注重央地軍地協同,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把健康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各環節,維護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安全運行,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