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心血管疾病的人數與日俱增,據2019年的報道,我國全部心血管相關疾病人數有3.3億,其中冠心病有1100萬。這些數字的快速增長與我們的飲食習慣、出行習慣、作息習慣息息相關。最近俄勒岡州立大學的一項國際研究表明,空氣汙染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
俄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從低收入國家到高收入國家,長期暴露於室外空氣中的細顆粒物汙染是導致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
但即使空氣汙染水平稍有降低,也能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俄勒岡州立大學公共衛生與人類科學學院的環境流行病學家佩裏·海斯塔德(Perry Hystad)表示,這項研究表明,各個國家沒有必要立刻消除所有空氣汙染,以此來保護人們的健康。海斯塔德是這項國際研究的第一作者。該研究的成員也包括俄勒岡州立大學的公共衛生研究員安德魯·拉金(Andrew Larkin),該研究的第一作者英國哥倫比亞大學的邁克爾·布勞爾(Michael Brauer)。
海斯塔德表示,“如果你能夠降低室外空氣汙染的濃度,你就可以看到對心血管疾病的益處。在這項研究之前,我們並不確定情況是否如此。一些研究表明,正如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看到的那樣,大幅度降低高濃度汙染水平才能對健康產生益處。”
這項大規模的研究最近發表在《柳葉刀星球健康》(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雜誌上,使用的數據來自長期開展的前瞻性城市農村流行病學(PURE)研究。在這篇論文中,研究人員調查了從2013到2018年21個國家35至70歲的157436名成年人。
總體上,研究發現,直徑為2.5微米以下的空氣汙染物顆粒(PM2.5)濃度每立方米增加10微克,所以心血管事件會增加5%。考慮到全球記錄的的PM2.5濃度範圍之廣,這意味著該研究記錄的所有心血管事件中有14%可歸因於PM2.5的暴露。這是一個很大的數字,是心血管疾病負擔的很大一部分。
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中低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基本相同。PURE研究選擇了低、中、高收入的多個國家,以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因為大多數空氣汙染研究都集中在空氣汙染濃度相對較低的高收入國家的人身上。
海斯塔德表示,當前的研究著眼於PM2.5顆粒,因為它們足夠小,能夠被吸入肺部深處,從而導致慢性炎症。這些顆粒來自一係列燃燒源,包括汽車發動機、壁爐和燃煤電廠。
研究人員調查了一係列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包括個體差異,像吸煙狀況、飲食習慣和已有心血管疾病等;還有家庭因素,像家庭財富和室內烹飪使用的髒燃料。早期在PURE隊列的研究發現,固體燃料和煤油的使用與心血管疾病之間存在聯係。他們還參考了地理變量,包括人們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以及每個國家獲得高質量衛生保健的一般情況。
在這項為期15年的數據中,研究人員對每個參與者進行了約9年的跟蹤,共有9152人發生心血管疾病,其中4083人心髒病發作,4139人中風。有3219人死於心血管疾病。
海斯塔德表示,暴露於空氣汙染與健康結果之間最密切的關聯就是中風。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暴露在PM2.5中,尤其是在高密度的情況下,中風的風險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海斯塔德表示,在研究期間,一些國家的汙染水平有所改善,而另一些國家的汙染水平則變得更糟了。他指出,美國1963年的《空氣清潔法》(Clean Air Act)以及現在的空氣汙染水平與20世紀70年代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海斯塔德說,“我希望發展中國家能夠吸取這些經驗教訓並加以應用,從而縮短成功減少空氣汙染所需的時間,這實際上正在發生,也許你可以用10年的時間,而不是30年。”
參考: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6-air-pollution-major-cardiovascular-disease.html
【2】https://www.thelancet.com/pdfs/journals/lanplh/PIIS2542-5196(20)30103-0.pdf